朔州民間吹打樂主要流傳在大同、朔州及忻州市及周邊地區(qū),起源甚早,北魏時期開始流傳,后與散樂結合后,逐漸作為民間吹奏樂被普遍應用于歲時節(jié)令、慶典祭祀、婚喪社火等民俗事項中。清中葉以前,朔州民間吹打樂主要是吹奏當時流行的- 音樂,清末民初以后,逐步仿學吹戲,極大豐富了演奏內容。
朔州民間吹打樂一般分祭祀、婚嫁、殯葬、慶典、廟會等幾種場合。曲譜五大類(白事類、婚事類、祭祀類、廟會慶典類、其他類),六大套,共計60多個曲目;此外,還仿學晉劇、耍孩兒、道情、秧歌、二人臺、北路梆子等多種劇種的吹打曲調,代表性作品有《打獅獅》、《龍燈》、《船燈》、《秧歌舞》、《踢鼓秧歌》、《將軍令》、《超歸令》、《祈雨》、《哭大大》、《戰(zhàn)雁門》等。主要演奏樂器有嗩吶、管子、海笛、咔、口琴、笙、笛子、鑼、乳鑼、陰鑼、小鑼、鼓、板鼓、手板、釵、木魚、不實閑、鐺子、梆胡、底胡、二胡等。著名的民間班社有武新山鼓樂班、張樹東鼓匠班、康莊村鼓匠班、梁寶林鼓匠班、北周莊村鼓匠班、解四鼓匠班、宗超平鼓匠班、劉氏鼓吹樂班、閆繼承鼓匠班、呂晉義班社、唐寶鼓匠班等。
朔州吹打樂是民間吹奏與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既反映晉北地區(qū)人們對民間婚喪嫁娶等民俗事項的重視,又體現(xiàn)了該地區(qū)豪放兼容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