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邱扇鼓腔是流傳在內(nèi)邱北部中張村、高望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因表演時邊舞邊擊鼓歌唱而得名。根據(jù)《河北舞蹈志》記載,內(nèi)邱中張村老藝人李志春講,扇鼓腔源于明朝萬歷年間。因無史料可證,只有憑借藝人傳說,可以看出其在中張村早已盛行。
活動時間為農(nóng)歷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作娛人表演,即小生六人,如同戲曲文小生打扮,右手執(zhí)鼓鍵,左手執(zhí)扇鼓。二十日作娛神表演,當日早上,扇鼓隊要到村南崗上接城隍爺。屆時在會首率領下,四壯漢擔著供桌,上置供品。其后,有八人抬著的大轎子,后隨旗隊、儀仗、扇鼓隊及高蹺、旱船、小車會、龍燈等。到時由會首上香叩拜,將城隍爺請至轎中,頃刻,鞭炮轟鳴,鼓樂齊奏,舞隊狂舞,人群沸騰。護送城隍爺回家,以求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人畜興旺。待將城隍爺護送至村中城隍廟,扇鼓隊及各檔花會開始打場表演。此活動從上午開始至午夜方止,表演隊伍一般由十四人組成,鼓鍵用竹片制成,長約一尺三寸許,寬約六分,末端系一長約四寸半的穗子。扇鼓用鐵條制一圓形,直徑約九寸,鼓面蒙羊皮,鼓柄長約九寸,柄端置三個直徑三寸的圓圈成倒品字形,每個圈內(nèi)再裝三直徑約二寸的鐵圈稱其為九連環(huán),晃起來唰唰作響,甚是悅耳。小旦六人,如同戲曲小旦打扮,右手持折扇,左手執(zhí)彩巾,腳踩寸子。老旦一人,如同戲曲彩旦打扮,左手執(zhí)笤帚,右手執(zhí)棒槌。丑角一人,如同戲曲小丑打扮。扇鼓的表演除了邊走邊舞的表演形式,還有在固定場地演出的形式。
扇鼓腔是視覺藝術和時空藝術,以扇鼓、手絹,以身體各部位,有節(jié)奏有韻律有變化的運動,來塑造人物抒發(fā)思想情感,舞姿可以說是無聲的語言。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