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背桿俗稱背歌,主要分布于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zhèn)北村。寬城滿族自治縣地處燕山山脈東北部,位于承德市南部,北與承德縣相接,西與口里(遷西、遵化)相鄰,東與平泉、遼寧接壤,南與青龍滿族自治縣相連。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zhèn)北村,位于縣城東北部。據(jù)現(xiàn)存的老藝人回憶,寬城背桿始于清朝,興盛于民國至上世紀初期,由于當時寬城老爺廟廟會的興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
寬城背桿道具制作精細,上下角綁縛極其講究,如《算糧登殿》之算盤制作,扭童單腿斜立于算盤之上,《火洞天》哪吒雙踏風火輪,《麻瑞獻壽》鮮桃制作等十三架道具,大大不同于承德周邊各縣區(qū),精打細磨,巧奪天工,難辯真?zhèn)危瑹o不令人連連贊許,曾吸引了大批口里口外民間藝人前來觀摩、取經(jīng),但大都只取其表,難取其神。寬城背桿的重量大約平均重26.5至27公斤左右。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負重200余斤(頂負三四名扭童)。現(xiàn)今恢復架桿均為鐵架,上下桿綁縛要求極高,盡量避免摩、擦、擠、壓。上下角以活動自如、安全可靠為前提。表演時打叉、挑凳者若干人緊隨其后,后勤等各盡其職,責任分明。
寬城背桿行頭均為戲裝,配樂與其他各會種不一樣,打擊樂分兩面鼓,一面為皮鼓、一面為底鼓、蘇鑼、啞鈸子等,演奏京劇鼓樂,嗩吶吹奏只有一種曲牌《將軍令》。
因?qū)挸潜硹U表演人員眾多,傳統(tǒng)背桿要求表演架次三天里不會重樣,演出人物(扭童)一天一換,隊伍龐大,所需花費巨大。歷史上廟會演出的背桿多由官、商、民三家聯(lián)辦,困難時期,商會集資、個人集款,都曾有過。因?qū)挸潜硹U在當?shù)刂容^高,文革前從沒因花費大、人員多等原因造成過中斷,十年浩劫,瀕臨癱瘓。如今,隨著經(jīng)濟騰飛、久負盛名的《寬城背桿》卻難覓其蹤。
寬城背桿流傳歷史悠久,歷經(jīng)清朝、民國延續(xù)至今,因目前第十三代老藝人大部分相繼去世,目前僅剩一人——已近76歲高齡馬春來老先生。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