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山廟會,是東北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廟會,早在清代就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說。吉林以山水佳勝、佛寺集中、佛法靈驗著稱,吸引著東北各地佛教信徒遠道而來拜山求佛。每臨四月廟會期間,人煙稠集,民國到偽滿期間,連吉長(吉林至長春)、吉海(吉林到海龍)、吉敦(吉林到敦化)三線鐵路都加開列車,并半價接送八方游客。很多人從遼寧、黑龍江前來還愿燒香。這種盛況,直至“文革”期間結(jié)束。后來廟宇修葺一新,恢復宗教政策之后,各地香客又云集北山,至今廟會盛況不減當年。廟會日期集中于農(nóng)歷四月。實際上從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廟會就開始了(包括長春般若寺,也于此日開始辦廟會。三月三為蟠桃會,三月十八為老郎廟會。四月初八為如來佛誕辰,四月十八為娘娘廟會,四月二十八為藥王廟會,五月十三為關帝廟會)。逛北山廟會成為吉林省民俗一大盛事。
四月初八浴佛節(jié)農(nóng)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佛教各寺廟都在這天為佛像洗浴,舉行“浴佛法會”,故稱“浴佛節(jié)”或“佛誕節(jié)”。佛經(jīng)說,釋迦牟尼的誕生、出家、成道、涅木般都在四月初八,因此,這一天是佛教徒最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各佛寺都開門、辦佛事。俗家弟子及信佛群眾一大早上廟,向佛頂禮叩拜,焚香祭禮。新弟子選擇此日“皈依”佛門,拜師成為記名居士。老僧選擇此日為徒弟灌頂,為新佛開光。
四月十八娘娘廟會昔日吉林北山的娘娘廟會和遼寧大石橋的娘娘廟會,并稱東北兩大娘娘廟會(今會在玉皇閣內(nèi)祭祀諸娘娘)。由于吉林開化早,又是吉林將軍衙門所在地,所以這里的娘娘廟會遠比大石橋的娘娘廟會更為熱鬧。每于四月十八,香火旺盛。傳說娘娘為東岳大帝之女,神通廣大。人們主要把祈子的愿望投向這里,認為娘娘主要管男女生育諸事,并有具體分工:子孫娘娘、送奶娘娘、三霄娘娘、眼光娘娘等,各司其職,施惠于婦人孺子。至今,留下“逛娘娘”廟會的民歌:
高粱剛拔苗,楊柳才發(fā)芽,盼望的日子四月十八。走呀走呀走呀,逛娘娘廟會去呀,要燒香可別忘了拴娃娃。
民間習俗常在娘娘廟會上還愿、獻神袍、燒替身。“燒替身”是兒童病重,父母惟恐死去,燒一紙扎人代替病人焚化,以乞免災。傳說這類病兒原是娘娘駕前的金童、玉女,或捧水童、燒火童,偷偷下凡投胎人間。如今娘娘發(fā)覺,索回天上,若燒一“替身”,小兒即可痊愈!疤嫔怼毕导堅,略小于真實兒童(亦有大人燒替身者),上寫兒童姓名,在佛前祈禱完,焚于娘娘神前,意為此病兒已成佛門弟子;丶液鬄楹⒆痈拿,從此神鬼再也找不著他,便可永保平安。這種偷梁換柱的贖罪方法在民俗中是普遍存在的。
類似的方法是剃頭跳墻。長春、吉林一帶的小男孩到了八歲,有“跳墻”之舉。民間為了小男孩好養(yǎng)活,或因身體多病,或因八字不吉,要許愿到廟上出家當和尚,就可免災。其法不是燒替身,而是舉行一次假出家的儀式。一般由舅舅帶小男孩到廟上拜老和尚為師,并為其剃發(fā)(只留頂發(fā),余皆剃去),同時在廟內(nèi)設一長凳,以代廟墻。剃發(fā)之后,僧人用筷子(或木棒)狠打小孩頭,裝出生氣的樣子,高聲喝道:“快跑快跑,白頭到老!”或者說:“滾出廟門,不許回頭!”小孩趕緊跳過板凳,跑出廟門,為舅舅或家長領走,算是躲過災難,可保平安。若是小孩自幼許給關公駕前當馬童的,這種跳墻儀式在關帝廟舉行,據(jù)說那更靈驗。
四月二十八藥王廟會到四月二十八,人們都不忘去拜藥王,以求得祛災除病。藥王廟供奉藥王神農(nóng)氏和歷代名醫(yī),向人民傳播我國優(yōu)秀的古代醫(yī)生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歷史。每到此日人們都到藥王廟會上買幾只黃色的紙葫蘆掛在室內(nèi),以避災祛邪。
在藥王廟里,老百姓最感興趣且?guī)в忻袼滓饬x的是“十不全”。這是一個瘦小枯干、面貌丑陋的小老頭,他的額頭貼著膏藥,脖子上掛一串咸菜疙瘩,用七八根高粱稈做拐棍,支撐著他的瘸腿。這是一個把健康給予人民,自己弄得“十不全”的舍己救人的神。據(jù)說他就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施世倫的化身。施世倫就是公案小說《施公案》的主人公。他是清初福建晉江收復臺灣的靖海侯施瑯的兒子,他自己也是有名的清官,深受康熙青睞。因他體弱多病,丑陋不堪,康熙皇帝戲稱他“施不全”,民間百姓便諧音稱他為“十不全”。傳說病人如果虔誠祈禱,“十不全”就會把疾病接過去,把健康給予祈求他的人。因此“十不全”身上得到的贈予也多:有吃的咸菜、手中的拐棍、腿上的支柱……他雖不是什么正神,進不得大殿,但香火特盛。
五月十三關帝廟會關帝(三國時關羽)是一位特殊的神,佛、道、儒、俗都供奉他。傳說五月十三(一說六月二十四)是關老爺生日,關帝廟會乃定于此日。佛家稱關羽是伽藍菩薩(護法神),道家尊他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儒家奉他為與文圣人孔子齊名的武圣人,民間則俗稱為關老爺(滿語為“關法瑪”)。因為他這個歷史人物忠義千秋,主持正義,又有超人的武力,民間連武財神的尊位也給予他了。省內(nèi)各縣差不多都有“關帝廟”。沒有娘娘廟的縣市,也有的在四月十八辦“老爺廟會”。過去也常在老爺廟前搭臺唱戲,祈愿還愿,認為關老爺最關心人民疾苦,強敵來侵,總是由他顯圣保衛(wèi)城池的。傳說在清末沙俄軍隊侵入吉林時,關公顯圣,沙俄的元帥曾親眼看見關公棗面長髯,橫刀立馬于城頭,嚇得沙俄望風而逃,從而保住了吉林城。
此外各廟里都有的觀音堂,普遍供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人人信仰的,所謂“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人們認為只要高頌“南無觀世音菩薩”法號,就可以得救免災。民間對觀音(原名觀世音菩薩,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去掉“世”字,簡稱觀音)的信仰,甚至超過佛祖。觀音是大慈大悲的女佛,傳說她為了救父病,砍去了自己的雙手奉獻,佛使她生出千手千眼,因亦名“千手千眼佛”。只要你口頌她的法號,她就隨時隨地來拯救你,使你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所以紀念她的日子也多,傳說農(nóng)歷二月十九是觀音圣誕,六月十九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涅槃日,每到這些日子,也都有廟會,得到善男信女的奉祀。
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昔時吉林此日要在觀音古剎(在吉林市光華路南)舉辦隆重的水陸道場和放焰火。入夜在北山各廟高懸彩燈,在松花江上放起荷花燈,追悼亡魂。較早的河燈是用蕎麥面和蕎麥皮做成糠燈?窡羯襄佌艉蟪善盃钚≈,內(nèi)裝燈芯和植物油。點燃后,放江中,順流而下。后來還有西瓜燈、金魚燈、寶塔燈,五彩繽紛,滿河紅星。放河燈時奏佛家樂曲,和尚誦經(jīng),在一片宗教氣氛中,河燈帶著人們對死者的思念漂向遠方,寄托著無限哀思。目前松花江上放河燈,已形成大型游藝夜會。每年吉林市漂放的現(xiàn)代化的河燈,不下萬盞。正如舊志書所載:“燃燈順流,如萬朵金蓮浮于水面”,加上兩岸歡呼,鑼鼓齊鳴,往昔的佛事,早已成為民間定期舉行的娛樂活動,成為北國江城一大社會人文景觀。近年亦有改在國慶節(jié)夜間舉行者,更完全成了歡樂的節(jié)日。
信息來源:吉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