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美的鑲滾刺繡工藝是它最具特 處,它不僅是滿族特色的服飾,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就是滿族旗袍。滿族旗袍制作技藝在吉林市延續(xù)了300多年。據吉林市滿族旗袍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陳玉秋介紹,滿族旗袍在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縫制十八道衣邊,針線要不停地在布料上穿梭往復。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qū)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后,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xiàn)“上下同……[詳細] |
![]() | 北山廟會是在吉林省吉林市北山舉辦的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文化空間。北山坐落在吉林市區(qū)的西北面,是著名的城區(qū)森林公園。清康熙年間,山頂始建關帝廟。其后建有藥王廟(原名三皇廟)、玉皇閣等,形成廟宇群,遂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譽。自清代起,以廟宇為中心形成各種固定節(jié)期的民俗- ,傳承至今。每年農歷四月以后,廟會接連不斷,有四月初八佛誕節(jié)、四月十八娘娘廟會、四月二十八藥王廟會、五月十三關帝……[詳細] |
![]() | 松花江河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松花江在關東人心頭上流過,記載了多少輩人的生生死死、苦難和歡樂,河燈就是一個鮮亮的記號。放河燈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xiāng),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日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孟蘭,梵文,是“倒懸”的意思。盆,漢語,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燈是由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的。在江河中放置燈盞用以超度亡魂、祭拜祖先,在中國也是源遠流長。據《山西省地志》……[詳細] |
![]() | 永吉民間游藝走五道憋死牛、下聯(lián)及趕大山等等游藝統(tǒng)稱為永吉民間弈棋,其歷史源遠流長。在北方民族還沒有文字記載時即已流傳。最早記載北方民族下棋的人是宋朝人洪皓(1088-1155)所著的《松漢紀聞》。永吉民間流傳的弈棋不受棋盤、棋子及相關器具制品的限制。其特點是在家中、庭院、野外或干活歇氣兒及放牧空隙之時都可游戲。所需用品就地取材,在大石頭、地面或其它平面上隨時畫個棋盤,用石子、土塊兒、草棍、樹葉兒或……[詳細] |
![]() | 滿族歘嘎拉哈來源于女真人時代。女真人屬游牧民族,多飼養(yǎng)豬牛羊,宰殺后取下背封骨,積攢成堆。以豬羊骨為游戲器具,創(chuàng)編了一種游戲——歘嘎啦哈。流傳數(shù)百年,經久不衰。嘎啦哈滿語稱作“gacuha”,多為豬、羊等腿脛骨,成六面形,其上下左右四面分別稱為“坑兒”、“背兒”、“輪兒”、“珍兒”。玩法有兩種,一為抓,玩者多為年輕婦女或女孩,將嘎啦哈撒于炕上,手執(zhí)雞毛毽或內裝石子谷粒的小布口袋,上拋,按規(guī)則抓起若……[詳細] |
![]() | 舒蘭皮影是流傳于東北吉林舒蘭市一帶民間的一種以“影人子”表演的娛樂演唱形式。在東北文化長廊中有著漫長的形成史和發(fā)展史。舒蘭皮影供奉圣宗佛,相傳,佛為了傳經,通過皮影的形式來傳播,經書上的話干燥無味,信徒不容易接受。佛家弟子就把經書上的話編成有趣的故事,用獸皮刻修好,在影窗子上通過燈光的影射,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化,便于善男信女接受,在娛樂中接受經書的內容。開始形成時叫影經。影經在唐朝唐肅宗時候(75……[詳細] |
![]() | 吉林北山廟會,是東北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廟會,早在清代就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說。吉林以山水佳勝、佛寺集中、佛法靈驗著稱,吸引著東北各地佛教信徒遠道而來拜山求佛。每臨四月廟會期間,人煙稠集,民國到偽滿期間,連吉長(吉林至長春)、吉海(吉林到海龍)、吉敦(吉林到敦化)三線鐵路都加開列車,并半價接送八方游客。很多人從遼寧、黑龍江前來還愿燒香。這種盛況,直至“文革”期間結束。后來廟宇修葺……[詳細] |
![]() | 吉林烏拉陳漢軍單鼓舞蹈,是烏拉陳漢軍常氏、張氏家族在以祭祖為大宗的家族祭祀活動中的舞蹈。常氏家族稱其為“花鼓”,張氏稱之為“太平鼓”。漢軍旗香祭禮的歷史淵源較為復雜,總體上說源于漢族,其發(fā)端可追溯到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時期,是東北漢族燒香祭祀亡故沙場祖先,將其魂魄召回家鄉(xiāng)故園的經典樣本。隨著陳漢軍旗人的滿族化,其燒香祭祀開始受到滿族薩滿祭祖習俗影響,逐漸以戴神帽、擺腰鈴、跳單鼓舞的方式進行了。祭祖場地……[詳細] |
![]() | 珍珠球是一種滿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原名采珍珠,來源于滿族古老的采珍珠生產活動。遠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滿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歡慶豐收之際,在陸地上用“繡球”比作大顆珍珠,采珠人在水區(qū)設法擺脫蛤蚌區(qū)的防守,將繡球投到伙伴手里。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滿族人又把這項活動帶到京城,供八旗貴族子弟游戲。乾隆九年由北京傳入五常市,至今已有262年歷史。珍珠球的外殼用皮革或橡膠……[詳細] |
![]() | 烏拉陳漢軍旗香音樂,是指現(xiàn)今活動于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鄉(xiāng)弓通村張氏家族在該家族舉行的陳漢軍旗香祭禮或為旅游景點表演時所唱的神歌(即聲樂部分)及其伴奏的單鼓鼓點(即器樂部分)。漢軍旗香祭禮的歷史淵源較為復雜。總體上說,是漢族文化與滿族薩滿祭祀的融合。從形式和內容上看,漢軍旗燒香與滿族祭祀習俗多有相近之處。漢軍旗香祭禮既是一種祭奠祖先的儀式,又是一種娛神娛人的綜合性藝術。漢軍旗燒香的另一個重要淵源是漢文化……[詳細] |
![]() | 吉林烏拉是中國滿族發(fā)祥地之一。這里滿族音樂種類繁多,歷史悠久;緝热荽篌w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唱、兒歌、戲劇曲藝音樂、滿族薩滿神歌、滿族吹打樂:《滿吹》、《滿族秧歌》曲牌等。烏拉滿族民間音樂都是傳統(tǒng)民間生活的反映,極具地域性和民族性。完全沒有職業(yè)藝人的加工痕跡,靠世代口頭傳承。其中,戲劇曲藝音樂;早在《乾隆藝苑攬勝》中,就已詳細記述了滿族朱赤溫(滿族戲。趵、倒瓦喇(曲藝說唱,二人轉的前……[詳細] |
![]() | 吉林剪紙起源于滿族,其選型精獷、樸素,不受視野和時空限制,富有關東特色。以往的剪紙多以滿族傳說和故事為題材,如:“人參娃娃”、“鎖龍桿的傳說”、“烏鴉救主”、“射獵”以及蔬菜、瓜果、勞動、家畜等為題材。質樸渾厚,剛勁豪放。 剪紙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史記》中記載了漢武帝“剪相封弟”的故事,《木蘭辭》中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凹粝唷、“花黃”都是剪紙的形式。我國北方廣大農村,婦女們從六七……[詳細] |
![]() | 有樺樹皮畫和銀芝畫。樺樹皮畫以中國山水畫、界畫構圖,通過精雕細刻便產生了設色典雅、雕刻、精刻高浮雕效果的精美樹皮壁畫。銀芝畫是以老牛干為主要制作原料,經過切片、搭配、粘貼,制成飛禽走獸等銀芝圓雕作品,活靈活現(xiàn),形象逼真。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