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縣位于邯鄲東部,與山東接壤。
木偶劇,歷史悠久,據(jù)傳漢朝時就已出現(xiàn)。在上世紀中期曾活躍于冀南魯西北一帶,形式獨特,唱腔膾炙人口,頗受群眾喜歡。木偶劇又稱傀儡戲,為戲劇性的表演,現(xiàn)存的木偶劇形式有三種,即布袋木偶、杖頭木偶和提線木偶。
館陶縣灘上村的木偶劇系杖頭木偶,老藝人稱之為肘大偶(方言音hou)。館陶縣灘上木偶劇的表演者用三根木桿操作木偶,主桿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側(cè)桿兩根,分置于兩臂,掌握兩臂及手的動態(tài)。木偶表演動作豐富,尤其手的動作,可細膩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種情態(tài)。館陶縣灘上木偶劇,由木偶、操縱演員、配音演員和樂隊四部分組成,多用戲曲曲調(diào)演出,有的用對話或歌舞表演。人們稱贊說:“木頭人,木頭人,真正像個人;木偶劇,木偶劇,活像真人在演戲”。這種用木頭人“虛擬”表演的戲早于人演的舞臺劇,具有表演性先于、優(yōu)于文學(xué)性的特點。是“民間戲劇”、“平民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對灘上木偶劇的表演方式、身段、場合、習(xí)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木偶藝術(shù)的發(fā)展。灘上木偶劇是廣泛性的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研究華北方言在民間戲曲中運用的活例證;具有豐富、獨特的民族造型藝術(shù)和服飾文化價值;其每件作品都有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我國民間戲曲的集中反映,為我們了解民間戲曲近代的發(fā)展提供了活化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