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皮影戲是曲周縣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主要分布在安寨鎮(zhèn)北趙林村周圍。曲周皮影清末傳入,民國初期一度鼎盛名聲大振,倍受群眾青睞,應邀演出不斷,演出劇目多達三十種。二十世紀末,由于受到現(xiàn)代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逐步冷落瀕危。
曲周皮影影人采用牛皮制作,先在熟好的牛皮上繪圖,然后刻制、上色、桐油油制而成,具有造型粗獷有力、生動活潑、色彩逼真、投影效果良好、操作靈活等特點。
曲周皮影戲唱腔采用南調,唱腔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人物造型豐富,分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曲周皮影伴奏樂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笙、板鼓、鑼、鈸、手鑼、戰(zhàn)鼓、梆子等。曲周皮影戲能演凡戲、洞戲,凡戲有《鍘美案》、《鍘趙王》、《燕王掃北》、《通州霸》、《四堆山》、《小打朝》、《黑遇路》、《路明征西》、《南陽關》、《晏英買母》、《敬德背鞭》、《劉二姐栓娃》、《老包說媒》、《劈山救母》等,洞戲有《通天河》、《三打白骨精》、《青石山》、《流沙河》、《高老莊》、《白玉堂》、《盤絲洞》等,其中洞戲《西游記》中的武打戲更是叫絕,刀槍劍棍各種兵器,上下翻飛,左右穿剌,表演技藝精湛,其藝術性、趣味性有口皆碑。
近些年來,皮影不景氣,所以對皮影投入少,惡性循環(huán),沒有了演出,沒有了收入,限制了皮影的發(fā)展,使皮影陷入了絕境。搶救、保護曲周皮影對于弘揚傳統(tǒng)戲曲,豐富民族藝術,活躍群眾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