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于上古的圖騰,濫觴于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fā)展為宋、元的涂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隨著清代京劇興起以后,臉譜造型日趨完善,在構圖上奠定了基本譜式,各類角色的臉譜進一步精致化、多樣化。隨之衍生的戲曲工藝臉譜,將戲曲舞臺上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通過制作者的精心設計,細致地刻畫在一個特制的人物臉部模型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工藝價值。
談到焦氏戲曲臉譜,要從焦氏的先賢談起。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揚州著名經學家焦循(1763年-1820年)推崇地方戲曲,所撰的《劇說》、《花部農譚(1819)年》、《易馀曲錄》三種,是焦循關于中國戲曲考證專著,堪為中國戲曲理論批評史上研究地方戲曲的開山之作,體現(xiàn)了焦氏進步的文藝發(fā)展史觀。揚州焦氏后人遷至山東、河北等地,固安焦氏,便是其后裔。焦氏臉譜制作工藝有記載的已歷經6代以上的傳承,距今有140多年歷史。創(chuàng)始人焦路活躍于清朝同治年間至民國初年,從小喜歡繪畫,對戲曲中五彩的臉譜尤其癡迷。焦路之子焦?jié)櫳艿礁赣H的熏陶,幼時就對戲曲臉譜有著特殊的感情,在父親的教授下,搜集整理了很多臉譜譜式,并根據劇目將臉譜分類整理,在他這一代焦氏臉譜已經初具特色。到第三代焦祥和-焦樹芬,已經繪制了數量可觀的戲曲臉譜和泥塑臉譜。五代焦伯芳不僅是專業(yè)劇團的演員,還是紙畫京劇臉譜和泥塑京劇臉譜的杰出高手,留下了很多精美作品。第六代焦氏京劇臉譜制作傳承人焦影明,自幼學習美術、書法和泥塑技藝。1985年開始專業(yè)從事京劇藝術臉譜的創(chuàng)作。經過三十余年的實踐探索,焦影明的京劇臉譜創(chuàng)作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界,得到了中外藝術界的肯定,焦氏京劇臉譜制作技藝也得到了更多的傳承和推廣。
近年來,隨著中國京劇和京劇臉譜藝術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朋友的喜愛。如今,焦氏臉譜作品有400多個品種。焦氏臉譜從制泥、制漿到一副作品的完成需要40多道工序,焦氏戲曲臉譜來源于戲劇舞臺,但由于每個戲演員面具結構特征不同。所以焦氏戲曲臉譜的創(chuàng)作又不能完全復制舞臺上的譜式,它比舞臺上的臉譜更加精細傳神,要根據舞臺上的基本譜式,在通過對演員派別和戲曲人物歷史背景的理解,對舞臺臉譜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