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清末書壇泰斗張裕釗的入室弟子王洪鈞先生由天津來到大名。大名縣地處古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河流有漳河、衛(wèi)河、馬頰河,屬黑龍港流域。大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這里商賈云集,人文薈萃。王洪鈞在這里開壇授徒。李鶴亭等一時俊才成為其高足。
1949年李鶴亭、李守誠由大名移居邯鄲市。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全市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qū)、西部低山區(qū)、中部低山丘陵區(qū)、中部盆地區(qū)、東部沖積平原。邯鄲歷史悠久,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
南宮碑書法(李氏)創(chuàng)出了既不失南宮碑之基本特點,又呈現(xiàn)出不即不離,陰陽協(xié)調(diào),具有儒家“貴和尚中”思想的書風。使書法的剛與柔、圓與方調(diào)和平衡,圓而且方,方而復圓,剛柔相濟,會于中和,給人以挹之而源不窮,咀之而味愈長的美感。筆法:南宮碑書法線條骨健而筋少,線條行進中整齊劃一,南宮碑書法(李氏)的線條雄強深厚,線條行進中富于變化,如頓挫行進,飛白穿插,使線條格外豐厚飽滿,浮雕感很強。結體:南宮碑書法結體頎長,中宮內(nèi)斂,南宮碑書法(李氏)的結體,弧形拱出,凝重外張。整個結體渾厚端莊,體現(xiàn)了器宇軒昂、光明正大的廟堂氣象。墨法:南宮碑的墨法烏黑,雖有漲墨,但幾乎沒有飛白和枯墨。南宮碑書法(李氏)則墨法靈動,汲取了歷史上的多種墨法,枯筆、飛白的運用,虛實相應,吐納自然。行書:南宮碑書法在中堂、條屏等品式的創(chuàng)作中,缺乏流暢感,南宮碑書法(李氏)一改南宮碑幾乎字字獨立,大小一致的布局,而是大小穿插,連帶自然,從容舒緩。整個作品呼應超然,氣韻流動,把南宮碑不擅長的品式,發(fā)展為蓬勃開闊、流水行云般的藝術樣式。榜書:南宮碑榜書線條瘦硬,結體單薄,南宮碑書法(李氏)榜書則線條渾厚,結體雍裕,形成了博大深厚的氣勢風格。
李守誠弟子眾多,廣泛弘揚和發(fā)展著南宮碑書法(李氏)書法藝術。李守誠、王樂同等先生的弟子也培養(yǎng)了大量弟子。南宮碑書法(李氏)的價值在于它突破了南宮碑瘦勁內(nèi)斂的筆法、結體態(tài)勢和剛健硬朗的書風,給人以端莊雄偉,恢弘寬博的新的美學觀念。南宮碑書法(李氏)流派,是邯鄲最大的、占主導地位的書法流派。形成了邯鄲獨特靚麗的書法文化風景線。在國內(nèi)外書壇具有廣泛影響。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