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男子都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xiāng)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qū)瑤山鄉(xiāng)一帶,總人口約3萬。白褲瑤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隨筆著作《嶺南田野筆記》中,對白褲瑤有詳盡記述。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故他稱為“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xiāng)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qū)瑤山鄉(xiāng)一帶,總人口約3萬。憨厚、樸實、勤勞、勇敢的白褲瑤山民,在長期求生存的實踐中發(fā)展成為一個聞名遐邇的山地民族,以其獨特的婚俗、葬禮、服飾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倍受世人關注。
婚戀習俗
白褲瑤族一般都早婚,十七到二十歲是最佳結婚年齡,過了二十就算老青年了。白褲瑤男人的心胸,豁達得令人難以置信,結婚當天,還允許新娘去會以前的情人。白褲瑤族的男人,如果不能忍受新娘在婚前有情人的事實,他會受到人們的指責,人們會認為這個男人心胸不豁達。白褲瑤族新娘結婚的當天,從早上八點鐘開始,到下午四點這八個小時的時間里,可以去和以前的情人做最后的告別。告別儀式是完全公開的。新娘家還要備好二十斤糯米飯,給新娘用做送給情人的最后禮物。
結婚當天,新郎家門前站著兩位等著向客人敬酒的小伙子。每位客人要進到新郎家里,都要經過這兩位小伙子設下的“酒”關。敬酒要喝雙數(shù),意為成雙成對;槎Y的第二天,新娘要返回娘家,第三天新郎去接新娘時,迎親的隊伍和送親的隊伍在半路擺起長席宴,名為半路酒。喝半路酒的時候,場面奇特而宏大。
白褲瑤不僅婚禮奇特,戀愛過程也非同一般。白褲瑤族男女青年習慣趕夜街,每每到圩日,天黑過后,三三兩兩的白褲瑤男女青年就涌向湖邊,去尋找他們的意中人。月光下,街上人山人海,到處可見卿卿我我的白褲瑤情侶。情侶們愛到濃時,甚至把嘴湊到對方的耳旁唱瑤歌,歌聲很小,大概也只有情侶雙方才聽得見,街上遍地透著浪漫的氣息。
白褲瑤一般不與外族通婚。
喪葬習俗
白褲瑤民風淳樸,喪葬習俗尤為獨特?撑、打銅鼓、跳老猴舞,這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整個葬禮悲壯、肅穆。祭祀場面氣氛凝重莊嚴。白褲瑤的這種傳統(tǒng)送喪習俗,不僅僅是表達遺屬對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項眾人共同的祭祖活動。因為他們認為:個人和集體都是以祖先為紐帶,在歲月的長河中并肩艱苦跋涉的。這一習俗中的銅鼓、皮鼓,是葬禮活動的主要打擊樂器,在平時的日子里不能隨意敲打。傳說,白褲瑤的銅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報警的。有一次,白褲瑤與土司打仗,因寡不敵眾,頭領身負重傷,最后只好逃進深山,后來頭領因傷勢過重含恨死去,瑤胞為了祭祀頭領,為他鳴鼓、砍牛,隆重安葬。從此,銅鼓和皮鼓便與祭祀聯(lián)系在一起了。
當家中有人去世后,死者家屬就派人在舉行葬禮之前,帶著砍牛刀去向舅爺報喪。舅爺一見砍牛刀便知原委。翌日,舅爺帶領著數(shù)十人,背著銅鼓,提著風桶,來到死者家中打。銅鼓是白褲瑤的圣物,在啟用之時,人們要殺雞、放鞭炮,在埋銅鼓的地方舉行起鼓儀式:“銅鼓呀,我們把你來敬,請你開口說話,求你告訴祖先,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闭f完這些話,才把銅鼓取出來去參加葬禮。葬禮完畢,同樣要舉行敬鼓儀式,將鼓埋好,這樣鼓才不會跑走。
砍牛送葬的前一天,要打銅鼓為死者“開路”,使更多的人聽到鼓聲,自動前來參加葬禮。砍牛送葬,在白褲瑤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們認為牛是前輩創(chuàng)業(yè)的結晶,應該與前輩結伴同行。砍牛時,四方親友都前來參加這個莊嚴的儀式?撑G埃壤砗靡桓s2米高的木樁,用竹圈套在木樁上,然后用鐵環(huán)拴住牛鼻,以長麻繩系于蔑圈外,使牛能繞著木樁轉動。砍牛前,死者家屬按男女排著隊,每個將手里拿著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最后,主持砍牛儀式的巫師,邊撒白米,邊念先輩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經歷和后人對死者的懷念等。念完,砍牛手從舅爺手中接過砍牛刀揮刀砍牛,把牛捆倒后便接牛血倒入預備好的酒中,再用竹簡裝上牛血灑,敬鼓手、敬親友、敬眾人。
砍牛一結束,便進入第二個祭祀儀式,打銅鼓、跳猴鼓舞。這個儀式把葬禮引向了另一個0。敲鼓前要先祭鼓,主鼓手把鼓放在銅鼓圍起的場中央,寨老點起3注香火,擺牲頭,酒飯祭大鼓。祭完大鼓,再拿禾把米酒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祭銅鼓,唱祭鼓歌。祭罷銅鼓,主鼓手啟鼓,牛角號手從兩邊進場,吹起牛角號,號聲低音回旋深沉,如泣如訴。片刻號手回到原位,鼓聲又起。主鼓手兩臂平放,再擊一鼓,同時開始鳴放,由左向右,依次而放,這是向死者送行的槍聲,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槍聲。槍聲剛落,鼓聲又起,用藤做的鼓槌敲在鼓心上,發(fā)出咚咚聲響,主鼓手雙腿齊跳,舞槌擊鼓。眾銅鼓手依鼓點節(jié)奏,也敲起銅鼓。打銅鼓的人都是男子,他們彎腰站在鼓的一側,左手握鼓槌,敲擊鼓面,右手執(zhí)鐵絲輕打鼓身。在他們的右后方,另有一人雙手用木制的風桶接音,按一定的節(jié)奏前后晃動,使銅鼓產生低沉的共鳴,鼓聲在數(shù)十里的村寨和山谷中回蕩。山民聽到鼓聲,或背著銅鼓,或挑著糯米粑趕來。鼓聲越來越響,引來參加葬禮的人越來越多,葬禮儀式的場面也愈隆重,愈體面。主鼓手一邊以鼓點指揮銅鼓演奏,一邊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現(xiàn)眾人的愿望,讓死者的靈魂登天,驅散眾人心頭悲傷的陰影,消除災難。他左跳右跳,雙腿并攏微曲,然后雙槌擊鼓,手中的小木槌則有規(guī)律地從頭頂、兩耳、雙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擊,或左或右地繞皮鼓轉圈。其舞姿動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農事勞動的揮鋤、挖地、點種,讓人從中看到后人對前人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深深敬意。
老猴舞又稱猴鼓舞,當?shù)胤Q之為“剝澤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相傳,很久以前,一位瑤族老漢在山地敲打皮鼓,驅趕偷吃黃豆的猴群。開始,猴群被鼓聲嚇得不敢下山。后來頑猴卻趁著他熟睡后,悄悄擊鼓玩耍。老漢醒來后,看見猴子打鼓覺得奇怪,看著看著,不禁被猴子擊鼓,邊跳邊舞的動作所吸引。他暗暗記住了這些動作,回家后模仿起老猴打鼓,于是便有了這猴鼓舞。牛角號的低沉,銅鼓聲的鏗鏘,皮鼓聲的凝重渾厚,久久回蕩在山中,帶著眾人的緬懷之情,響入云天。
白褲瑤是聚族而葬的。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眾人把靈柩抬到墓地,葬畢,在墳堆前豎立兩根圓木柱,木柱上刻著若干道道,在中間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榮。安葬完畢,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塊牛肉和一團糯飯。白褲瑤的喪葬儀式中砍牛祭祀的情景,與云南廣南出土的漢代銅鼓鼓腰部的剽牛圖案,極為相似。由此可見,白褲瑤的砍牛送葬是南方民族的古老習俗。
捕鼠習俗
白褲瑤很愛捕鼠。他們根據(jù)老鼠喜于夜間活動的特點,每天傍晚就把捕鼠夾安放在房角屋后、村邊寨旁、四角地尾、或荒山野嶺,布下天羅地網(wǎng)。第二天收鼠夾,每次少者得三五只,多者得四五十只老鼠。若本村寨范圍的老鼠捕光獵盡了,就利用空閑日子,背著口糧,挑著一百多把鼠夾到別的民族、別的鄉(xiāng),甚至到外縣去捕捉,邊捕邊烘干鼠肉,常常滿載而歸。
鼠肉被白褲瑤視為上等佳肴,多留作年節(jié)食用和招待貴賓;未婚男子則留給來“相家“的老表(情人)“嘗心”。若老表來“相家”吃不上鼠肉,被女的視為懶惰無能、不重情意而遭拒婚,原來的甜情將從此清淡如水。誰家的男青年捕到的老鼠越多,就越榮耀,獲得美好的愛情。
白褲瑤捕鼠用的“夾”既簡便又精巧,形似弓箭,弓是竹制的,長約三尺,弦是麻繩類制成。捕鼠時,弓的左端緊插在泥土或石縫里,在距左弓端五寸處的弓臂上緊系著兩塊五寸長、交叉成剪刀狀的薄竹片;往左傾的竹片上端系著弓弦的一端,與右弓端的弦線相連;往右傾的竹片上端系著雙折繩套,繩套連著左弓端;兩塊剪刀狀竹片均在套中、不能滑脫;往右傾的竹片上端右側還系有指頭大的竹蔑套環(huán),套環(huán)可與系在弦上、相距五寸的一根小圓形竹釘相扣而繃緊弦(此時系在左傾竹片上端的那段弦松弛),小圓釘?shù)南露藱M置一條小竹尖在剪刀叉中,竹尖上串有老鼠愛吃的煎炒食物。貪吃的老鼠伸頭入剪刀叉中咬食物則觸動橫竹尖,橫竹尖則滑出剪刀叉,牽動小圓竹釘。小圓竹釘迅然從套環(huán)中滑脫,弓弦彈力的作用點瞬即移到往左傾的竹片上,原來松弛的那段弦猛然繃拉,把左傾的竹片拉往右,兩塊交叉成剪刀狀的竹片驟然關閉,老鼠則被夾在叉中,動彈不得了。
白褲瑤捕鼠的事,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洪水吞噬人類,僅剩下白褲瑤兄妹倆了。為繁衍后代,妹妹將自己保存下來的棉種送給哥哥作情物。誰知棉種被老鼠吃了,妹妹很生氣,要求哥哥,滅不盡老鼠就不結婚,于是哥哥便發(fā)明了上述這種鼠夾,滅盡老鼠,獲得了美好的愛情。捕鼠的習俗也就代代相傳。
包頭禁發(fā)習俗
白褲瑤男子女子在成年時,頭發(fā)便終身不剃剪了。男子用白布把擰成一股的頭發(fā)旋緊從腦后盤繞至前額,婦女則把發(fā)梳結成髻用黑布巾罩套,再用黑布巾兩端縫系的白布帶整體結緊。留頭發(fā)、包頭巾的習俗白褲瑤稱其為“包頭禁發(fā)”,這種裝束習俗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里很是獨特。對于頭發(fā)白褲瑤格外珍惜,不僅成年男女包頭禁發(fā),長在頭上的發(fā)辮不再剃剪,即使是日常脫落的頭發(fā),也要謹慎地拾起用紙包住夾在籬笆里收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