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東北最東端的賀州市東部,有一個地方叫南鄉(xiāng)鎮(zhèn),它地處五嶺之一的萌渚嶺之南,四周萬山矗立,周圍群山環(huán)抱 東南面與廣東省連山縣毗鄰。該鎮(zhèn)總人口兩萬多人口,96%是壯族,是一個典型的壯族鄉(xiāng)。那里還保留有豐富多彩的壯族風情,如 “舞火貓”、“舞獅龍”、對歌等。2月28日正值農歷正月十五,筆者隨賀州市八步區(qū)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組在該鎮(zhèn)的旺黎村旺村寨見證了舞火貓的習俗。
舞火貓的來歷
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南鄉(xiāng)壯族的祖先剛來到南鄉(xiāng)的時候,到處是荒山野嶺,猛獸特別多,他們在那里開山開田地種莊稼。但是當時很多老鼠來偷吃他們的糧食,為了趕走老鼠,南鄉(xiāng)壯族人養(yǎng)起了貓,貓把老鼠趕走了,五谷獲得了豐收,人們從此安居樂業(yè),由此產生了貓神崇拜,于是便有了用稻米草扎成“長貓”追逐“老鼠”、祈求人兆年豐的舞火貓活動。所以選在農歷正月十五那天舞火貓,因為過了十五就開春種植田地了,他們希望當年不要有老鼠的禍害,圖個大豐收。
開山盛典
作為舞火貓活動的序幕,南鄉(xiāng)的壯族人一般在正月十五白天舉行拜大廟祭祖,即壯族的開山大廟。據(jù)說今年是祭拜南鄉(xiāng)開鄉(xiāng)五百三十九年,所以地處旺村的那個大廟場面顯得熱鬧非凡。相傳在明朝中期,壯族吳,廖,韋,覃等二十多個族姓祖先,為避難而從各地逃到此地。他們先是在山上與打獵為生,后來發(fā)現(xiàn)南鄉(xiāng)垌這里地闊水足,可以開田種地,于是就從山上搬下來,開田劈地。不管何姓氏,他們同甘共苦,共謀劃策。后人為了紀念祖先,在這里建造了南鄉(xiāng)開山堂,正堂中擺了各姓族的祖先牌位,每年的十五,這里的人們都要在這里舞獅放炮來祭拜自己的祖先。
獨特的高頂頭飾
南鄉(xiāng)的壯族在舉行舞火貓活動時婦女們身著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服飾——高頂頭飾,這種頭飾用竹殼等有韌性的東西做成內托,以白布裹之再包黑布,最后棵以紅布條或繡花帶,高聳巍峨,它是已婚婦女的標志,也是慶典的禮服。衣服以自織的經靛染的土布制作,多為紫黑色的無領大襟衣,袖寬盈尺,衣長至膝,領襟、袖口有數(shù)道寬窄不同的淺藍色布條鑲邊,用大紅色或藍色的長布條束腰,俗稱“反膊衫”。下穿黑色寬筒長褲,俗稱“牛頭褲”,腳穿勾頭鞋。全服無繡花裝飾亦少銀飾,更顯古樸幽深。南鄉(xiāng)壯族傳統(tǒng)服飾上刺繡遺存極少,但很精致,針法精細嚴密。如清未民初的勒額(即高頂頭飾上的飾帶),運用多種繡法,少量素色,卻生動地表現(xiàn)出牡丹、梅花盛開,蝴蝶翩翩起舞的春天景象。傳統(tǒng)背帶用壯錦或刺繡裝飾,多繡八卦乾坤紋和太陽紋等吉祥圖案。但自上世紀70年代后,自織土布幾乎已經絕跡,機繡已代替?zhèn)鹘y(tǒng)手工繡花法,傳統(tǒng)民族服裝除極個別的老年婦女外已無人再穿,衣著發(fā)式已與周圍的漢族相類。
火貓舞動南鄉(xiāng)春
晚上七點半左右,村里8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頭上戴著用稻草做成的小貓頭,貓頭上還插上九拄香火(聽那里的老人說點香火是代表祈福的意思),還有一個由10個大男人用木棍舉著也是用稻草做成的大長貓,貓頭由另一人舉著,大長貓身上也點著密密麻麻的無數(shù)根香火,還有一個小男孩戴著一個用紙糊成的非常漂亮的大貓頭,最最可愛的就是那兩只黑色的小老鼠了,也是用紙糊成,由兩個小男孩分別戴著,讓人看了很想抱回家的感覺。一切準備好了之后,排成長隊,最前面是兩條火紅的大獅子,跟著的是鼓手們,之后是幾個穿著壯服的帥小伙和壯族姑娘,后面就是貓和老鼠的隊伍了,由幾百個村民護送到村外的曬谷場,人們期待已久的激心動魄的舞火貓節(jié)目正式開始。
谷場中間燃著早已準備的火堆,最前面的是敲鑼打鼓舞獅子,大長貓由10 個大男人高高舉著轉著大圈邊走邊擺動,隨著密密麻麻的星星點點的香火,似蛇似龍,8個小貓頭沿著火堆轉著圈蹦蹦跳跳,手勢一會似祭拜,一會似大豐收挑谷樣后面跟著的是一只大頭貓追趕著兩只小老鼠,場面既滑稽又搞笑。整個曬谷場被人圍了個水泄不通,掌聲笑聲傳過了山頭,飄出了村外,人們的臉上個個洋溢著快樂幸福和滿足。
大概兩個小時過去了,貓和老鼠退場了,看著他們個個滿頭大汗的大概很累了。幾個穿著壯族衣服青年男女上場了,他們圍著火堆,原來他們是要對山歌呢。雖然聽不懂,但是聽著他們響亮的歌喉,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應該是一首幸福歌吧。對完山歌,8個小男孩蹦蹦跳跳帶領著所有的演員離開了鼓場往村外走,幾百米處,把小貓頭插在路邊,大長貓也被插在了路邊,然后拜了三下。人們還陶醉在剛才的快樂之中,絲毫沒有感覺舞火貓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