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峨鄉(xiāng)彝族主要分布在八科村、那地村、巖頭村和保上村等地,是德峨民族文化的一支強有力的建設隊伍,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著德峨,也創(chuàng)造了德峨豐富的彝族文化。彝族火把節(jié)是德峨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在德峨堪與苗族跳坡節(jié)相媲美。德峨彝族火把節(jié)通常在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
關于火把節(jié)的來源有這樣的傳說。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著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愿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當統(tǒng)帥,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斗爭。
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無窮,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時,才率眾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則氣極敗壞地跑回大庭報信。
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個小盒向人間拋去。原來這個盒里裝的盡是蝗蟲,盒子一打開,蝗蟲便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壩到處燃起,把蝗蟲通通燒死了。
人們戰(zhàn)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jù)說這一天正是農(nóng)歷的六月廿四,從此,彝民在每年的這天,或從這天開始用三天的時間,以點燃火把作為紀念,也為驅(qū)逐害蟲確保豐收。
節(jié)日當天,寨上的男女老少身著艷麗的彝族服飾聚集到坡場,彝寨長老把用竹子編織成象征布谷鳥的竹籠放到高高的青竹桿頂上,把五色米飯和肉裝進布谷鳥的竹籠里,在彝家男女老少的護送下,把布谷鳥送到寨中最高的山頂上,隨后,大家共同歡唱送布谷鳥歌,希望布谷鳥來年再到彝寨來。
送走布谷鳥,彝族同胞開始載歌載舞歡度節(jié)日,唱歌、跳舞,打磨秋、抹黑臉,豐富多采的表演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彝族同胞們能歌善舞的才藝和勤勞勇敢的智慧。艷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和優(yōu)美多姿的舞姿,使參加活動的客人大開眼界。
抹黑臉是這些活動中最激動人心的活動,主要參與者是年輕男女。據(jù)說抹黑臉能驅(qū)邪除病,保護身體,象征吉祥如意,平安無事。所以誰被抹得越黑,來年就越有好運,作為一種祝福的方式,是彝族同胞向來客表示祝福的活動;作為一種傳情方式,彝族青年男女在互相抹黑的過程中互相了解,建立感情,終成眷屬。抹黑臉時,在場的人不論是年紀大小,官級別大小,都無一例外的會有被“抹黑”的危險。
夜幕降臨時,四面八方的彝族同胞們排著長隊,手舉火把又來到山腰的空地上,點燃篝火,圍著熊熊的篝火,與前來慶;鸢压(jié)的各族同胞手拉手,肩拼肩,跳起了歡快的彝族舞。
火把節(jié)流傳至今,已經(jīng)成為彝族的重要節(jié)日,而節(jié)日的活動節(jié)目也是很豐富多彩的,可以說是將彝族同胞的各種技藝都在這里展現(xiàn)了。慶祝的節(jié)目主要有:
斗牛:在人們圍起的大圓圈中,兩頭兇悍結實的牯牛角抵著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觀眾的吶喊聲中拼命搏斗。獲得最后勝利的牛只將披紅掛彩,得到獎品,大家也會上前稱贊這頭牛的主人是牧農(nóng)好手,方能養(yǎng)到這樣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動在彝族很盛行,分絆腳和不絆腳兩種,以摔倒為輸;不同村寨推選最強壯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進行比賽,獲勝者除了獲頒獎品外,他們自己的村寨還另以酒、羊、牛等美食來慶祝和鼓勵。
打磨秋:這是彝族人民在節(jié)慶活動必不可少的體育活動,參加這項活動的一般都是比較健壯的男女青年。選擇一處寬平的場地,在場中樹立一根粗如碗口大下、高約三公尺的木樁,柱頂上橫一條長約9——12公尺的堅韌木,在空中旋轉運動,技術高超者等在運動過程中做翻飛動作,并將手中的竹圈拋向早先固定好的木樁,動作異常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