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畬族山歌(第四批省級)
畬族山歌是畬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是畬族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斗爭中創(chuàng)作的口頭文學,是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傳統(tǒng)的唱山歌活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都是通過祖輩言傳身教傳承下來。
畬族人民的口頭文學就是畬族山歌重要組成部份,畬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常借用畬語章法手抄歌本。舊社會畬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記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斗睿斗智,形成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都唱山歌的習俗,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歌曲。歌種分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情歌、生活歌、雜歌等,有獨唱、對唱和齊唱,很少伴隨動作和音樂。
山歌的基本格律,一般和漢族七言絕句一樣,以四行、七言體式韻文為一條,四句為一首,但也有變格第一句為“三字頭”、“五字頭”兩個三字短句合成為“六字頭”。有幾十條歌詞內(nèi)容連貫在一起,陳述同一主題的叫做“連”,百條以上連接成的稱“長連”歌。歌詞押韻有嚴格要求,其規(guī)律一、二、四句尾聲字同韻,而且定要押畬語的平聲,第三句末字要用仄聲。如<<盤古皇歌>>:
當初出朝在世中,出生三子女壹宮,
招得單郎為父母,女婿名字便姓鐘。
其中“中”“宮”“鐘”都是平聲韻,“母”為仄聲。不然就拗口,不好唱,畬語叫“唔順溜”或叫“拗嘴”。一首歌有數(shù)條的可一韻到底,也可逐條換韻。還有一種特殊規(guī)律,叫“三條變”的,即一條歌基本內(nèi)容不變,只在句末變換一個字或詞,使它一變?yōu)槿。?<采茶歌>>:
茶米種在黃泥背,上春三月葉蓋蓋,
上春三月娘去采,采到一籃轉(zhuǎn)回來。
茶米種在黃泥山,上春三月葉青青,
上春三月娘去采,采到一籃轉(zhuǎn)回行。
茶米種在黃泥里,上春三月葉細細,
上春三月娘去采,采到一籃轉(zhuǎn)回去。
在畬歌演唱時,還按不同地區(qū)借用“哩”、“羅”、“!钡扔幸魺o義或帶特殊含義的虛詞,以增強語氣,豐富韻味。
畬族山歌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手法,而且是畬族人民生活、風俗習慣,喜、怒、哀、樂思想情感的真實記錄,是豐富民族民間藝術的寶貴遺產(chǎn)。
2013年,資溪畬族山歌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