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彩橋”民俗主要流行于揭陽榕城。榕城作為原揭陽縣治所在地,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于榕江南北河夾城東流,城中河道縱橫交錯,有“水上蓮花”的美譽,有水必有橋,所以城中橋梁甚多,因而民間便以“行彩橋”的形式開展娛樂活動,寄托祝愿。
“行彩橋”活動時間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正月初十前是準備階段,人們斬來榕枝、竹葉、花燈、影燈以及吉祥紅聯(lián),彩飾附近的橋梁。正月十一日開始行彩橋,第一日稱為行頭橋,正月十五稱為行二橋,最后一日即十六日稱為行尾橋。凡是參加行彩橋的人,都在心中暗祈吉祥福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祈禱語。如老婦人說:“摸竹輅,十仔十媳婦”。少婦則說:“搖竹叢,合天又合人”。少女則拿起瓦片擲進溪中說:“擲溪中,嫁雅翁”。男青年拿起瓦片擲向溪肚說:“擲溪肚,娶雅女么”。
“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據(jù)(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張燈樹,放煙花,扮八景,舞獅子,……婦女兒童渡橋投塊謂之渡厄,或采竹青拾瓶嘴以歸,取義宜男!笨梢娗r已有這種風俗。據(jù)說很久很久以前,揭陽城常遭洪澇災害,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城中一耆老,夢見一位白髯老翁對他說“今年揭陽城將有大難降臨,元宵前行過彩橋的人,便可保平安,免遭厄運!闭f也奇怪,這年正當人們歡天喜地鬧元宵的時候,突然大雨滂沱,榕江南北河河水暴漲,百姓生命危在旦夕。這時,突聽一聲霹靂,一位仙女飄然而至。她舞動手中的一條條彩帶,化作一座座美麗的彩橋,讓人們行過彩橋以逃難,使全城百姓安然無恙。從此以后,每年元宵節(jié),人們便以行彩橋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行彩橋便相沿成俗。從前行彩橋,人們必先行縣署衙前的太平橋,因太平橋被稱為城中第一橋,所以謂之“行頭橋”,祈望全年平平安安。太平橋被毀之后,“行頭橋”已變成“第一次”之意,石獅橋也最為熱鬧,成了人人必行的一條彩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省略了擲瓦片和“做四句”等形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行彩橋也增加了更豐富的內容,如在橋頭放電影、演紙影戲、演奏民樂、舞獅等。
“行彩橋”已發(fā)展成榕城慶元宵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活動,越來越吸引游人!靶胁蕵颉斌w現(xiàn)了人民群眾喜迎新春,祈求新年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創(chuàng)造了歡樂、輕忪、祥和的氛圍,凝聚人氣,增進鄉(xiāng)誼,促進和諧。同時也是一項群眾性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充分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靈心巧手,是一項值得保留和發(fā)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