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飄色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娛樂藝術(shù),始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是迎合浮石民間節(jié)日活動而產(chǎn)生的,是臺山民間藝術(shù)的一枝奇葩。
每架飄色由兩個八至十歲的兒童(俗稱“色仔”)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著出游,屬人物造型藝術(shù)。飄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稱為“上色”,也叫做“飄”,坐在色柜面上的稱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一條精心鍛造的纖幼鋼枝支撐,這鋼枝叫做“色梗”。“飄”與“屏”互相輝映,構(gòu)成完美的飄色整體。飄色的迷人魅力在于“飄”,其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擺動,身體凌空無憑,似無依托,令人驚奇。
飄色的兒童須嚴格挑選,長相俊美、膽大開朗者當“色仔”、上“色框”,這被當?shù)孛癖娨暈闃s耀。浮石飄色的內(nèi)容為“趙子龍攔江截斗”、“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呂布貂蟬”、“平貴別窯”、“穆桂英掛帥”、“楊金花爭帥印”、“木蘭從軍”、“劈山救母”、“白蛇青蛇”等。
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的“北帝誕”,浮石村民列隊抬著北帝塑像出游全村各坊,以飄色、舞龍、舞獅、高蹺、八音鑼鼓等助興,舉著五彩繽紛的頭牌、色標、羅傘等,陣容鼎盛,氣派非凡。
浮石飄色,遠近聞名,江門地區(qū)各市縣都曾邀請浮石飄色參加1助興,先后三度應(yīng)邀代表臺山赴澳門參加巡游表演。1996年,浮石村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飄色之鄉(xiāng)”,1999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飄色之鄉(xiāng)”。
但這一民間藝術(shù)瑰寶如今正面臨青黃不接,后繼乏人,需要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