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絲、木、匏、竹”等八類材料制造的樂器所奏的音樂的總稱。山的八音班,又稱鑼鼓架,它用木制成一個轎形的音柜,中間放著掌板用的木魚、沙鼓等敲擊樂。作為廣東音樂的前身,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初的八音班,多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diào),人們稱這些曲調(diào)為“廣東音樂”;到清朝中葉,八音班實行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jié)合的道路,使八音班逐步走上成熟。八音班一般在年節(jié)、盂蘭會、跳禾樓和紅白喜……[詳細(xì)] |
![]() | 臺山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元代以來涌現(xiàn)了很多著名詩人、歌手和作品。唱法大體上是“問字取腔”或“按字取音”;演唱者靈活地按二句詞為一段在原來基本曲調(diào)基礎(chǔ)上,用不斷重復(fù)、壓縮變化、延長變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調(diào)唱得自然宛轉(zhuǎn)。種類繁多,主要有木魚歌、禾樓歌、賣雞歌、新娘歌、牧牛歌、龍船歌、咸水歌、客家山歌等。題材多樣,主要反映風(fēng)俗習(xí)慣和勞動生活,對于研究臺山的歷史人文有著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左圖為臺山民歌……[詳細(xì)] |
![]() | 浮石飄色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娛樂藝術(shù),始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是迎合浮石民間節(jié)日活動而產(chǎn)生的,是臺山民間藝術(shù)的一枝奇葩。每架飄色由兩個八至十歲的兒童(俗稱“色仔”)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著出游,屬人物造型藝術(shù)。飄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稱為“上色”,也叫做“飄”,坐在色柜面上的稱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一條精心鍛造的纖幼鋼枝支撐,這……[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