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獅燈》是花燈類的舞蹈,流傳于大埔縣的青溪、茶陽、湖寮等地。它吸取了大埔提線木偶的技藝,使獅與球連成一體,由1人操縱,變化出各種仔獅戲球的儀態(tài)。表演時,在廣東漢樂音樂伴奏下,眾仔獅各搶一個彩球,拋拋接接,忽離忽合,歡快起舞。主要套路有:“雄獅出山”、“畫眉跳架”、“流星趕月”、“貓兒撲鼠”、“臥地滾球”、“鯉魚挺水”。充分表現(xiàn)出仔獅的活潑可愛和童真童趣。
一九八三年,《仔獅燈》被評為廣東省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獎;一九八六年《仔獅燈》被評為廣東省民間舞蹈比賽“豐收獎”;一九八八年大埔仔獅燈隊參加廣東省首屆歡樂節(jié)的演出;一九八九年,《仔獅戲球》被收入《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一九九○年十二月,《仔獅燈》被收入國家文化部出版的《中國民間藝術(shù)大辭典》;一九九七年一月,《仔獅舞》赴京參加一九九七年春節(jié)八省電視臺聯(lián)合拍攝的《天南地北喜迎春》,并在中央電視臺和多家省電視臺播放。
二○○五年,再次對傳統(tǒng)仔獅燈舞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推出了全新的少兒仔獅燈舞;二○○七年十月,大埔仔獅燈舞隊赴中山參加廣東省第七屆少兒音樂舞蹈花會,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