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鯉魚燈最早的活動地為百侯鎮(zhèn)侯南村,是族人楊纘緒從陜西帶回,楊纘緒,清康熙辛丑年進(jìn)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任陜西按察使。依此計算,大埔鯉魚燈舞始于250年前。
建國前,大埔鯉魚燈舞非;钴S,計有百侯南山、侯南、侯北;湖寮舊田、葵坑、長教、雙坑、新嶺背;巖上大北坑、小北坑;西河黃塘等11個鯉班。此外,大埔鯉魚燈還流傳到本省的和平、連平、廣州。
鯉魚燈舞屬花鳥魚蟲一類的抒情民間舞蹈。它寄物寓意,借助舞蹈藝術(shù)形象思維的比興手法,通過擬人化的舞蹈動作和語言,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時,人們還把鯉魚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漢族的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活動中,人們用舞鯉來迎新歲、賀新春、鬧元宵,對新的一年,新的歲月寄予美好的期望。
大埔鯉魚燈舞的代表作是鯉跳龍門,它分為三個舞蹈小段,分別為“群鯉嬉春”、“比比交尾”和“鯉跳龍門”。“群鯉嬉春”美于形,金鱗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于情、親情融融,以情感人;“鯉跳龍門”富于想象,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不畏艱難、敢于拼搏的精神。
1953年,大埔鯉魚燈舞參加廣東省(粵東區(qū))民間藝術(shù)匯演。由于表演出色,被光榮選拔為上京節(jié)目;
1955年,大埔鯉魚燈隊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藝術(shù)匯演;
1984年2月,大埔鯉魚燈參加梅州地區(qū)首屆元宵燈會演出,表演了傳統(tǒng)節(jié)目《鯉龍會》;
1989年,《鯉跳龍門》收入《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1993年元宵節(jié),大埔鯉魚燈隊赴梅州參加中央電視臺“神州百姓鬧元宵”電視拍攝,表演節(jié)目為《鯉跳龍門》;
2006年元宵,大埔鯉魚燈隊參加梅州市首屆客家山歌旅游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