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木雕是以傅姓家族為主要傳承方式而得名,它是我國木雕藝術中一個重要種類,因其歷史悠久,地域特色濃厚,傳承方式獨特,傳播范圍廣,綿延不絕,世代相承,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而聞名。傅氏木雕主要分布在雪峰山南麓懷化市轄區(qū)內的洪江市黔城鎮(zhèn)、安江鎮(zhèn)、雪峰鎮(zhèn)、會同縣坪村、溆浦縣黃茅園鎮(zhèn)、龍?zhí)舵?zhèn)、洞口巖山鄉(xiāng)、山門鎮(zhèn)一帶,傳播至湘西與貴州等地。
據《傅氏族譜》記載“:傅氏八十四代傅余峰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因苦于兵荒馬亂攜妻抱子,由山西平陸逃至江西新余,以雕刻謀生,元末明初由江西填湖廣,其子傅巖孫,次子傅鼎孫兄弟舉家由江西新余遷之寶慶(今武崗)以竹木雕為業(yè),帶徒授藝。清乾隆二十三年(1756年)傅湘東(今洞口巖山鄉(xiāng)攀溪村人)拜寶慶竹木雕藝人傅友賢為師!贝撕蟾凳夏镜褚恢痹诩易鍍葌鞒胁粩。
傅氏木雕始于宋元,而繁榮于明清。至今延續(xù)六百余年。傅氏木雕主要分為五大類:即祭祀木雕(佛相類)、建筑裝飾木雕、家俱木雕、陳設木雕與巨型樹蔸雕。傅氏木雕由單體雕發(fā)展到群雕,由普通的圓雕發(fā)展到巨大型樹蔸雕。技藝更趨精湛,題材更加廣泛,作品更臻完善。木雕既有中原文化的恢宏大氣,又有湖湘文化的俊奇秀美。無論是小件精細的陳設工藝品。還是大件的佛相雕刻,無論是建筑裝飾木雕,還是巨型樹蔸雕作品,其刀法純樸圓潤,細勻流暢,人物形神兼?zhèn)。造型栩栩如生。在傅氏木雕作品中多種木雕技法融會貫通,運用自如。體現(xiàn)出強烈的藝術美感。特別是在木雕大師傅振沅和傅昭槐父子倆的作品《群仙祝壽》、《芙蓉仙境》中,在題材與雕刻手法上充分運用了圓雕、浮雕、透空雕,多層疊雕等多種高難度木雕技法。作品層次豐富、氣勢恢宏,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散點-和鳥瞰透式構圖特點,讓眾多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在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品中的故事場面和樹蔸的自然美給人一種震撼和清新雅致的審美印象。
傅氏木雕古往今來大師輩出,著名藝人有傅友賢、傅湘東、傅柱先、傅暢炎、傅振源、傅昭槐,作品遠銷海內外,特別是傅振沅大師十三歲開始學藝,從藝60余年,曾組建了洞口縣工藝廠,黃橋鎮(zhèn)竹雕廠、巖山鄉(xiāng)出口工藝廠,傅振沅大師同時又曾任這三家工藝廠的產品總設計師。每年的廣交會參會作品都由他雕刻,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的藝術精品,以柚木雕、黃楊木雕、樟木雕為主要材質。主要作品有:《天女散花》、《打漁殺家》、《桃源結義》、《十八羅漢》、《寶黛初會》、《穆桂英掛帥》等,為中國的工藝美術事業(yè)和出口創(chuàng)匯做出了較大貢獻。他與其子傅昭槐創(chuàng)作的國內最大的樹雕作品《芙蓉仙境》、《群仙祝壽》為當今藝術界創(chuàng)新之作,并被文博界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和“國家三級文物”,永久珍藏,成為懷化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工藝美術珍品的奇跡。1982年—1986年,傅振源、傅昭槐在黔城芙蓉樓的建筑裝飾木雕作品,也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藝術珍品。
傅氏木雕的影響和貢獻享有馳名中外的盛譽,經過一代代傅氏家族藝人的藝術錘煉,傅氏木雕藝術已發(fā)展成為有著獨特藝術理論和藝術風格的木雕流派,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木雕藝術體系。它是湖湘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人文修養(yǎng)。傅昭槐本人多次獲得大獎:2006年獲全國工藝美術精品最具收藏價值獎,2010年獲二十一世紀全球華人最具藝術影響力藝術家稱號。傅氏作品已成為市場和收藏家收藏的熱門藝術品。
但是近20年來,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傳統(tǒng)木雕不再用來裝飾現(xiàn)代建筑,傅氏嫻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藝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環(huán)境,逐漸走向衰落,現(xiàn)代的年輕人難以潛心傳統(tǒng)技藝,多外出打工,加之傅氏木雕又為家族傳承,而且克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訓,導致技藝傳承面臨失傳,新人難以為繼,專業(yè)人員流失嚴重,必須盡快對它進行搶救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