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廣東省最大的漢族戲曲劇種。流行于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qū)、港澳及海外粵籍華僑聚居的地方。源于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fā)。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娘”繼承發(fā)展趨于成熟。后由自彈自唱發(fā)展為用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吶等。
民國以后,在茶樓歌臺上逐漸出現(xiàn)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她們?yōu)椤芭妗薄K齻兏摹皯蚺锕僭挕睘閺V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并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現(xiàn)明眼女藝人(亦稱“女伶”)演唱粵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粵曲出現(xiàn)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面。1958年,集中優(yōu)秀演員和樂師,成立了廣東音樂曲藝團,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力改革創(chuàng)新,使粵曲從基本單一的站唱,發(fā)展為有彈唱、說唱、表演唱、小組唱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創(chuàng)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時,還整理了不少傳統(tǒng)曲目。在“0”期間,粵曲備受摧殘!0”結束后,粵曲逐步得到恢復。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采取繁榮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動群眾性粵曲演唱活動等措施,使粵曲從20世紀80年代起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粵曲特點
粵曲脫胎于粵劇,它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極為密切的關系,曲調、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黃、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曲等。唱法多樣,師娘時期以行當劃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當;女伶時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種。
粵曲緊跟時代而發(fā)展,它善于吸收,能夠兼融并蓄,不斷豐富,不斷創(chuàng)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包括雜曲小調或器樂曲)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等。
廣東曲藝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廣東曲藝是指廣東省內各個曲藝品種,如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實際指的是廣州和嶺南地區(qū)的說唱文學。狹義的廣東曲藝單指粵曲演唱。
粵曲演唱:粵曲是由粵劇分支出來的,是廣州方言區(qū)流行最廣的一種大曲種,用廣州方言演唱;浨⑿杏趶V州、香港、澳門等地,并傳播到東南亞、美洲華人聚居的地方。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后形成獨立的劇種。它的音樂性強,曲調優(yōu)美動聽,注重聲腔藝術,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屬于皮黃系統(tǒng)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同時亦吸收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漢族民間說唱藝術;浨某灰灿稍赜脩蚯男∩、武生、小武、花旦、公腳、花臉、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當,歸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專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粵曲傳統(tǒng)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雪中賢》。
廣東粵曲,曲清新柔麗,是中國曲藝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它用廣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廣州方言區(qū)域,并流傳到東南亞、北美等粵籍華僑及華人聚居的地區(qū)粵曲源自粵劇清唱。
解放后,民間藝人地位大變,他們不再走街串巷行乞,能專心致志地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竹板歌得到了新生和發(fā)展,那些文字記載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補充,在群從中健康地流傳,同時,民間藝人還不斷創(chuàng)作出內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臺,成為漢族民間文藝演出的一各形式。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廣東省廣州市申報的“粵曲”入選,曲藝項目類別,序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