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棚又稱肩膀戲,在沙縣流行已有百余年,是從古代民間迎神賽會妝臺閣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的。最初是孩童在臺閣上,表演簡單的故事、戲劇,由人們抬著,后逐漸演變?yōu)榻裉斓摹凹绨驊颉,改為肩?-6歲小演員進行表演;其音樂多吸收花鼓調(diào)、南詞與民間小調(diào),角色一般不多,大多演文戲和生活小戲,劇目較豐富。主要劇目有《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guān)》等。
《補 缸》 補缸師傅為一俊俏的大嫂補缸,心猿意馬,有意將缸敲破。引發(fā)糾葛,補缸師傅信守諾言,照價賠償,博得大嫂歡心。
《花子過關(guān)》 該劇取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講述梁山好漢燕青、時遷、孫二娘和顧大嫂,喬裝打扮,與守縣令機智周旋,順得闖關(guān)。
《小放! 該戲以對唱形式,描述牧童在放牛時,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