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客家山民在春播時祭祀神靈,形成民間農(nóng)耕信仰文化,自明初沿襲至今,仍存“作大!、“百壺祭”、“犁春!钡攘曀!白鞔蟾!睘槊耖g的迎神賽會,是人們?yōu)槿脸秊暮、祈求平安而進行的祭祀活動;并把“二月二”行“保苗祭”和“六月六”行“百鴨祭”的祭祀活動,統(tǒng)稱為“百壺祭”;“犁春!笔怯未号蕵坊顒,通常在立春舉行。
犁春牛:為祈求耕牛健康,人們選擇了一年廿四個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組織“游春!被顒。- 時,領隊帶著- 隊伍先到開基祖祠堂點燭、焚香、燒紙、放鞭炮,先敬老祖宗,然后按事后商定線路周游全村。春牛游到誰家門口、店門口時,主人都要放鞭炮迎送。游到有“土地神”的地點,領隊者要給“土地神”燒香、鳴炮。
作大福:從九月初十至十六,家家戶戶食素,供奉保生大帝。作大福原本是一種社祭民俗,由“儺”衍變“打醮”。當時人們飽受瘟疫之害,“打醮”禳災不靈,才轉而求保生大帝。
閩西客家農(nóng)耕民俗,體現(xiàn)了閩西客家族群在農(nóng)耕中的團結、和諧,是客家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社會形態(tài)、傳統(tǒng)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一個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