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火龍又稱香火龍,它集音樂、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于一體,是流傳于茶陵桃坑鄉(xiāng)及其周邊地區(qū)各種“火龍”的總稱。
客家火龍流傳于湖南茶陵縣桃坑、八團、江口、高隴、秩堂、湖口等有客家人居住的鄉(xiāng)鎮(zhèn),尤以桃坑鄉(xiāng)為盛。舞火龍大多在晚上,表演一般選擇在寬敞的場地上燃篝火進行,亦可在一張四方高桌上表演。2006年,客家火龍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客家人舞火龍始于南宋淳熙年間,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據(jù)有舞火龍風俗的客家人介紹,舞火龍習俗源于一個傳說:有條火龍飛過這里,它噴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得特別茂盛,五谷豐登;它一路飛過的村莊,家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從那時起,就有了客家人舞火龍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背景的演變,客家人舞火龍風俗逐漸演變?yōu)槿嗣袢罕娖砀<{祥,向往美麗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體育競技表現(xiàn)形式,寄托了人民群眾祈豐收、驅(qū)魔邪、祛病災,祈求百業(yè)興旺,生活紅紅火火的諸多美好愿望。春節(jié)、元宵舞火龍,是祈禱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歲歲平平;天旱時舞火龍,是祈求龍王普降及時雨;結婚、做壽、喬遷新居、祭祖舞火龍,是祈禱財旺福旺人旺,日子紅紅火火。
茶陵桃坑鄉(xiāng)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素有“文墨之鄉(xiāng)”之稱。舞火龍是桃坑鄉(xiāng)客家人獨特的民間藝術,是一種集娛樂、觀賞、體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活動。舞火龍一般在喜慶節(jié)日、喬遷或久旱求雨時,尤以春節(jié)、元宵為盛,是一種意在驅(qū)除魔邪瘟疫,祈禱年歲吉祥,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獨有方式。
客家火龍表演程序
客家火龍有四個程序:游龍、舞龍、送龍、化龍。夜幕初降,“客家火龍”便出動,出陣時鼓樂齊奏嗩吶一吹,“客家火龍”便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提香籃領頭,十幾名青年男女高舉各種式樣1“龍游四境”、“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歲歲平安”等字樣的彩紙燈籠緊隨,然后是數(shù)盞龍燈跟隨,7名樂手一路敲鑼打鼓,吹著嗩吶殿后,在上百只火把的照映下,在一群看熱鬧的男女老少簇擁下,“客家火龍”搖頭擺尾,浩浩蕩蕩游走在山野小徑,走過田壟,走進村莊。每到一戶由老者送上一柱線香,主人鞭炮迎接,接著“客家火龍”雀躍而起,迅疾游至廳內(nèi),主人把燈一滅,“客家火龍”便在鼓樂聲中穿梭騰舞起來,主人不停地燃放鞭炮,圍觀人擊掌助興。圍繞村子走一圈后,來到祭祀的地方,由提香籃的老者擺放好香、紙、蠟燭和祭拜的三牲,點燃第一炷香后,舞龍者再把香火插滿龍頭、龍身、龍尾,“客家火龍”騰躍而起,在鼓樂、嗩吶聲中翩翩起舞。
舞龍的套路主要有五式,五式之中可以自由變化。首先是“龍拜四方”,祝愿福到四方,四季平安,隨即是“雪花蓋頂”,接著是“團龍獻花”、“黃龍纏柱”、“龍?zhí)彘T”。表演選擇在一個寬敞的場地上進行,舉火把和挑燈籠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中間點上三堆篝火,擊鼓者擂響大鼓,“客家火龍”在密集的鼓點中,隨著節(jié)奏一條接一條奔跑出場,繞場三圈后變換隊形,然后分成3隊各自圍著三堆篝火再轉(zhuǎn)三圈后,面對神位定位。這時提籃老者在嗩吶和鑼鼓聲中踏著音樂節(jié)拍邁著方步上場,同時挑燈籠的人跟隨出場站立兩旁,老者上場后點燃香紙蠟燭,完成祭拜前的一些祭拜程序工作,然后帶領舞龍人拜四方,祭拜完畢由老者高喊“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歲歲平安”等吉祥話語后宣布點火舞龍。翻飛的“客家火龍”隨著鼓點、音樂輕重快慢的節(jié)拍,時而像潛龍騰空,追星趕月;時而像飛龍在天,噴珠吐玉,鞭炮轟鳴,鑼鼓喧天,掌聲如雷;在火爆的氣氛中,舞龍熱潮迭起,時而一條龍呼地躍上一張四方高桌上舞起來了,人們頓時雀躍歡呼。集體舞龍的隊形組合,步伐步態(tài),單條火龍的特技表演,形態(tài)各異,變化層出不窮。
舞龍結束后,接著是送龍、化龍,把火龍送到河邊沙灘上,設上香案,擺上三牲祭拜,叩謝龍神,然后焚燒火龍,恭送火龍回龍宮。
客家火龍的制作
“客家火龍”制作就地取材,非常簡便。以竹片當骨,用干凈整潔的稻草裹捆,分別扎好龍頭、龍身、龍尾三節(jié)雛形,在每節(jié)下部垂直裝上一根便于抓握的50厘米長的竹棍,然后在龍頭、龍耳、龍尾處分別粘上用小竹棍和彩紙描剪好的龍角、龍須、龍耳、龍舌等,眼睛用木材做成,用墨筆畫成眼睛狀,裝裱完畢,便在龍頭、身、尾上密密插上香頭,一條昂首張口、角叉尾翹、海碗口粗、2米來長的“火龍”便制成了。同時還有1“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歲歲平安”、“龍游四境”、“龍?zhí)彘T”等字樣的紅燈籠數(shù)個,松枝火把百只,鑼鼓隊(小鑼、大鑼、鈸、小鼓、嗩吶兩人)和大鼓一只在游龍過程中配合使用。
客家火龍是炎陵縣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炎陵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萌生、形成和發(fā)展對研究炎陵縣的民族背景、民俗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