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劇,古典戲曲劇種。起源于贛東北地區(qū)。清初,以弋陽高腔為班底,先后融進亂彈腔、昆腔組成三合班。流行于饒河流域的叫饒河班,形成于信河流域的稱廣信班,外省人統稱它為江西班,1950年匯合于省會南昌,定名為贛劇。
贛劇發(fā)源的地區(qū),在明代主要唱弋陽腔,入清以后,又興起了一種梆子亂彈腔,和許多外來聲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時來時往。清乾隆饒州人鄭廷桂《陶陽竹枝詞》記:“青窯燒出好龍缸,夸示同行新老幫。陶慶陶成齊一會,酬神包日唱彈腔。”這種新起的亂彈腔,就是江西本地的宜黃腔。
楚腔,源于湖北漢水流域之襄陽,初名襄陽腔,流入漢口后,稱西皮,清道光間,由湖北傳到贛東北,《玉山縣志》稱為“西調”。西皮二黃合腔的皮黃戲,在贛劇中占具有主導地位。
秦腔,發(fā)脈于陜西,其音甚散而哀。石牌腔來自安徽,和以竹笛,即為吹腔,夾以嗩吶,則為撥子,都是后來贛劇中的主要聲腔。
至清乾隆間,昆曲入贛,乾隆十二年(1747),唐英觀饒州土梨園演雜劇詩云:“佳節(jié)昨宵無月賞,今朝弦管鬧蝸亭。高天爽籟通人籟,巴唱吳歈盡可聽。”巴唱為亂彈,吳歈即昆腔。清末民初,浙江的浙調、浦江調、上江調和安徽的梆子腔大量涌入,至此,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多聲腔劇種便完整地誕生了。
贛劇誕生以后,在饒河流域,以鄱陽縣為中心,流布于樂平、萬年、余干、德興、浮梁和景德鎮(zhèn),并抵皖南的祁門、至德等地。在信河流域,先以貴溪、玉山兩地為中心,辛亥革命前后,轉至上饒,傳播于廣豐、鉛山、橫峰、弋陽,遠達浙西與閩北。歷史上,贛劇饒河班曾出現了四大名班:馬老義洪班、賽同樂班、大同樂班和明慶同樂班。廣信班班社有清乾隆年間至民國時期的金玉班、紫云班、慶云班、小麒麟和長春舞臺、徐老舞臺、洪福舞臺、楊洪舞臺、春雷舞臺等等。
贛劇劇目分“老路戲”和“水路戲”兩種!袄下窇颉倍喟胧菤v史故事劇,全唱皮黃。“水路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一般敷衍家庭糾紛和男女婚姻等情節(jié)。今存整本和單出戲約有六百余種,據清道光年間一份劇目單所載二凡戲有《三官堂》《四國齊》《雙貴圖》等;西皮戲有《祭鳳臺》《蘆花河》等。
昆曲戲較少,折子戲只有《打狼屠》《悟空借扇》《扈家莊》《擒黑氏》等,整本戲有《漁家樂》《連環(huán)記》《浣紗記》《千秋鑒》等。
贛劇角色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舊制,分老生、正生(掛須)、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稱“九角頭”。彈腔興起后,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
高腔戲以演歷史戲著稱,保存了弋陽腔“兵馬旗幟,戈甲戰(zhàn)士擊刺”的武戲面貌。
在彈腔中,既承襲了清代“花部”的“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的表演風格,又因丑角戲的大量出現,以及鄉(xiāng)音俗語的運用,使舞臺喜劇效果更為突出。
贛劇高腔音樂,今存曲牌二百余首。仍保持干唱、鑼鼓伴奏和人聲幫腔。新中國成立以后,加入了管弦伴奏,使其具有高亢激越的特點外,又有了柔和優(yōu)美的旋律,1959年,經過音樂改革后《還魂記》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美秀嬌甜”贊譽。
西皮、二凡,是贛劇彈腔中的主要曲調。饒河調西皮醇厚、廣信班二凡委婉,各有所長。
秦腔,以曲笛伴唱,凈角用嗩吶托腔。老撥子又稱石牌調,用小嗩吶伴奏,曲調高亢激厲、凄楚悲憤。浙調歡快跳躍,浦江調以梆鈴擊節(jié),急促強烈。
新中國成立以后,贛劇欣欣向榮,全省贛劇演出團體多達十一個,21世紀以后,贛東北的私營贛劇團和農民坐堂班,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相繼整理改編了《梁祝姻緣》《珍珠記》《還魂記》《西廂記》《荊釵記》《還魂后記》以及《送飯斬娥》《張三借靴》《放裴》等。多部劇目獲得文化獎、梅花獎和玉茗花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