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湖舞龍燈,俗稱“龍燈舞”,自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福州高湖有六個自然村,村村有俗稱“把社”的舞龍隊!鞍焉纭被顒幼钍r期,連七、八歲的孩童也以草繩扎成龍,模仿大人舞龍嬉戲,故有“高湖龍燈小孩草索犖”的俗諺。
高湖舞龍燈以九節(jié)布龍為道具,一人舞龍珠,另九人每人執(zhí)一龍節(jié)。第一節(jié)(龍頭)與第二節(jié)以“邁步”為主,第八節(jié)舞者以“橫蹉步”和“小蹌步”為主,其余為“搓地步”。整個表演以龍珠為指揮,龍頭隨珠而舞,余者節(jié)節(jié)相隨,均按鑼鼓節(jié)奏默契配合。舞法程式有兩大特色:一是隊形變化以對稱的正副“太極圖”為基礎,以各種結花(打結)和解花(解結)的各種復雜變化,如“左右結花”、“龍穿洞解花”、“圓盤翻肚解花”等,使龍燈舞變化無窮。二是動作強調“臂頭落”(即龍的各節(jié)左、右旁劃,垂直上舉至頭頂)、“轉手吞節(jié)”(即左右手對換把位以及手的推收滑動),在舞動中的調度必須講究“隨前節(jié)、顧后節(jié)、勿前推、忌后拉、眼光敏捷、順順舞來”等舞法。
表演時,隊員上著白色汗衫,下身則仍穿平口式褲子,腰扎一條綢質闊邊腰帶,腳穿白色運動鞋,伴奏則汲取了閩劇打擊樂中的[急急風]和常用鑼鼓點交織伴奏。較為特殊的是,高湖龍舞表演時,每人肩挎一個布制的禮袋,稱“香袋”,用于存放禮品和“紅包”(酬謝金)。逢年過節(jié)游舞龍燈,村民就大放鞭炮以表歡迎。當“龍燈舞”隊停于門前表演后,村民就給舞者以“紅包”或禮品致謝。有的村民慶賀老人壽辰,或生男育女,請“龍燭”(即邀舞龍燈表演)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