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賢”之一呂坤
呂坤,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神宗四十六年(1618年),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呂坤年輕時字順叔,后又改字叔簡,別號新吾、心吾,晚年號稱抱獨居士,為我市寧陵縣人。據(jù)《呂李姓源碑》記載:呂坤的先祖是參加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種菜農(nóng)民,因向明軍通風(fēng)報信而立功。朱元璋對他獎賞后讓他回家安居,但在手詔上,朱元璋誤將“呂”姓寫為了“李”姓。因是皇帝親書,沒人敢改變,呂坤的先祖就一直姓李。至呂坤時,呂坤上奏朝廷,才將“李”姓改為了“呂”姓。呂坤的先祖在洪武元年(1398年),遷徙到寧陵居住。
據(jù)說,呂坤年少時學(xué)習(xí)就不遵守古法,不像其他的孩子為背誦而背誦,而是仔細思索所讀文章的意思,學(xué)習(xí)效果很好。據(jù)《寧陵縣志·呂坤傳》記載:(呂坤)“六歲從里師學(xué),讀《論語》首篇,問‘六信’字同異。入梵語,客有索對者曰:‘泥土地!(yīng)聲曰:‘鐵金剛!杂追f異類如此。十二歲就試,邑侯疑其文不出己,復(fù)試以‘放告’二字為題。坤破云:‘君子欲先訟,故先聽訟焉。’邑侯奇之!眳卫な䴕q時,在全縣考秀才中了第一。嘉靖四十六年(1561年)秋,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全省統(tǒng)考中,列全省第三名。萬歷二年(1574年)春,呂坤入京殿試,以三甲第五十名賜同進士出身,被任為山西潞安府襄垣縣知縣,從此踏入仕途。歷任大同知縣、吏部主事、山東濟南道參政、山西按察使、陜西右布政使、巡山西右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左僉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和左侍郎,卒后贈刑部尚書。
呂坤立朝有大節(jié)、居官有善政、持法公允、裁抑豪強惡勢、興仁義教化,同情勞動人民,深得人心。
呂坤在襄垣任內(nèi)之政績,《明史》中稱其“有異政”。該縣群眾為報答其恩德,為其修建祠堂,但呂坤不同意,命令他們改為“襄垣縣鄉(xiāng)約所”。萬歷四年(1578年)春,調(diào)到大同任知府。他從襄垣調(diào)任大同的那天,大雪紛飛,襄垣的群眾穿戴著整齊的衣帽,在泥濘中送行二十五公里。有的群眾擔(dān)心錯過了送別的時間,就在前一天趕到路邊,在路邊睡一夜,等著第二天送別呂坤。據(jù)記載,老百姓送別呂坤時,頭頂香料、手攀車轅,跪一圈,把畫像送給他。婦女們在門內(nèi)敲打門板痛哭失聲,小兒爬在道旁磕頭不停。樂人奏樂時,痛哭流涕,哽哽咽咽,不能成曲。
呂坤在大同任知府時,《寧陵縣志》記載:“有鄰邑山陰大紳王家屏姊夫王某犯人命,坐抵。家屏以大宗伯居憂服闋,赴京應(yīng)補冢宰,過大同,向坤言王某事。坤答蟲:‘獄已成,不可反!移寥卫舨浚聪蛄庞言唬骸煜碌谝徊皇車谕姓,無如大同令矣!碧厣鲜璩⑼扑]呂坤的品行。
萬歷十六年(1588年),呂坤升任山東參政。履任日,即整頓風(fēng)紀(jì)法度,崇上文化教育,撫恤孤寡,開展武備,禁止1;各處設(shè)立社學(xué),以端正兒童的啟蒙教育;創(chuàng)立冬生院,撫養(yǎng)殘疾的人。有0人借朝泰山之機,裝神弄鬼,詐取人財物,多數(shù)殞命。呂坤嚴(yán)懲惡人,杜絕了0人殘害群眾,結(jié)果齊東大治。
呂坤赴山西任巡撫時,著有《實政錄》,為地方求治之良規(guī),被仕宦奉為楷模。呂坤愛民如子,視1如仇,所刻《風(fēng)憲約》、《民務(wù)》各款深受稱頌。呂坤居官期間以身作則,帶領(lǐng)下屬身體力行,不受禮物,不取賄賂,不妄薦1,不枉劾以職。由于這樣,他所任職的地方,都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yè)。
呂坤在明神宗時任刑部侍郎。那時,正值明朝中衰時期,外有倭寇、韃靼之?dāng)_,內(nèi)有0臣、宦官之害,朝政日墜。明朝崩潰之勢已經(jīng)形成。正如呂坤所言:“民心如實炮,捻一點而烈焰震天;國勢如潰瓜,手一動而流液滿地矣。”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拯救搖搖欲墜的明朝,呂坤于萬歷二十五年(1587年),上疏神宗皇帝,論天下安危。他曾形容當(dāng)時的老百姓是“凍骨無兼衣,饑腸不再食,垣舍弗蔽,苫蒿未完;流移日眾,棄地猥多,留者輸去者之糧,生者承死者之役。君門萬里,孰能仰訴”、“斂百姓之怨于一言,結(jié)九重之仇于四!、“今禁城之內(nèi),不樂有君,天下之民,不樂有生。怨仇愁嘆,難堪入聽”。他指責(zé)神宗皇帝“久不視朝”,勢必引起1,“悉為寇仇”。這個奏章從當(dāng)時實際情況出發(fā),既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又一針見血地擊中了明朝的要害。但奏章被截,同時又遭朝內(nèi)張位、戴士衡等人的誣告,于是,呂坤憤然稱病辭官,結(jié)束了他26年的做官生涯,返回原籍寧陵家中。
后來,呂坤與沈鯉、郭正域同被譽為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
在《明史》中,呂坤與海瑞、丘橓、郭正域同被立傳,皆以敢指陳時政、剛介峭直著稱。
呂坤的《呻吟語》
呂坤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以明道為己任。呂坤的著作主要是在致仕后的二十多年中完成的,現(xiàn)在存有《去偽齋文集》、《呻吟語》、《陽符經(jīng)注》、《四禮疑》、《四禮翼》、《實政錄》、《小兒語》、《閨范》、《交泰韻》等,后人編有《呂新吾全集》。其中《小兒語》、《閨范》和《呻吟語》的一部分,用通俗的語言講解道德理念、人生修養(yǎng),曾廣泛流傳。
呂坤的《呻吟語》成書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的一部語錄體著作!渡胍髡Z》原序中稱:“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薄叭陙恚尽渡胍髡Z》凡若干卷,攜以自藥。”“擇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呻吟語》全書共六卷,前三卷為內(nèi)篇,后三卷為外篇,分為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xué)、應(yīng)務(wù)、養(yǎng)生、天地、世運、圣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十七篇,每篇集中談一個問題,以獨白為主體,是呂坤人生感悟的集中體現(xiàn)。
《呻吟語》是隨得隨錄的隨筆式語錄體,行文靈活,文之長短,形隨意移;儒為根底,兼采眾慧,亦莊亦諧;寓言性、文學(xué)性、趣味性、哲理性強,語言“簡重真切”。
呂坤在《呻吟語》中革命性地提出了唯物主義的“氣”說,稱“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更無別個”、“形者,氣所附以凝結(jié);氣者,形所托以運動。無氣則形不存,無氣則氣不住”、“氣者形之精華,形者氣之渣滓。故形中有氣,無氣則形不生;氣中無形,有形則氣不載。故有無形之氣,無無氣之形”。所謂“氣”就是物質(zhì)的存在,是萬世常存的;“形”是物質(zhì)的形態(tài)。“形”是可以毀滅的,而且是必然毀滅的,但“形”的毀滅并不意味著“氣”的毀滅,它只是“氣”向另一種形態(tài)的過渡。可以說,呂坤覺察了物質(zhì)不滅的原理。
呂坤在《呻吟語》中,還有力地批判了鬼神迷信思想和儒家宣揚的厚葬久喪思想。這在當(dāng)時道學(xué)迷霧充塞學(xué)術(shù)界的情況下,呂坤能夠這樣做是很了不起的。
呂坤的《呻吟語》,開啟了明清救世啟蒙思潮先河的名著,先后被翻譯成二十多個國家文字出版發(fā)行。不僅在國內(nèi),在香港、臺灣有著重大影響,而且在日本、韓國、美國、哥倫比亞、埃及等國也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地位。
明末以來,呂坤及其著作《呻吟語》在我國政治、哲學(xué)等多個領(lǐng)域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日本福岡女子大學(xué)疋田其佑教授曾親臨寧陵考察訪問,并潛心研究呂坤著作,《中國思想通史》專門辟了闡述呂坤的章節(jié)。
2007年4月,中華炎黃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大學(xué)、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寧陵共同舉辦了“中國·寧陵呂坤學(xué)術(shù)研討會”,對呂坤及其思想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