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秧號子,是勞動婦女在繁重的栽秧農活中,表述心跡,解乏助興的一種民間歌曲。相傳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其內容有表達男女愛情的、有如怨如訴的、還有歷史知識的等等,無所不唱。形式有齊唱、獨唱、對唱,一般是“一人唱眾人和”。栽秧領趟的婦女,既是栽秧能手,又是唱秧號子的能手,由她唱“頭號”,眾人唱“吆號”。
解放后,當地黨委、政府為邵伯秧號子做了許多發(fā)掘、搶救、傳承的工作,許多從未聽過的栽秧號子被發(fā)掘出來,一批秧號子能手脫穎而出。1951年,秧號子能手施登英、趙錦珠3次應邀參加江蘇省民歌文藝匯演。1953年,江蘇省歌舞隊成立,施登英被招入隊,專門演唱邵伯秧號子。之后趙錦珠又被請到省歌舞團,與歌唱家雪飛同臺演出邵伯秧號子。
邵伯秧號子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生活氣息濃郁。江蘇音樂家費克、武俊達、吳岫明、張仲樵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音樂家、藝術家、作家多次來邵伯采風。他們或向報刊電臺推薦,或寫文章給予贊揚、評價。有的還把邵伯秧號子編進樂曲和舞曲。費克根據他的記譜改編的《拔根蘆柴花》的曲調,使這首原本就天生麗質的秧號子,雕飾得更加優(yōu)美動人。
邵伯秧號子曲目繁多,流傳廣泛!栋胃J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黃黃子》、《看鴨子》、《小劉小姐姐》、《清香玫瑰》等,都深得群眾喜愛!栋胃J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是邵伯秧號子的代表作。這3首經典秧號子,不但唱響了全國,而且唱到了國外。1956年,歌唱家雪飛在北京懷仁堂全國文藝調演會上演唱《拔根蘆柴花》,毛澤東、1、1等老一輩革命家觀看演出并給予高度評價。1還特地上臺叮囑演唱者:“你唱得很好,家鄉(xiāng)的小調真好聽,你以后要多唱幾首。”中央和省廣播電臺都先后錄音,多次播放。1981年,江蘇民族音樂訪日團赴日本演出,由雪飛演唱的《拔根蘆柴花》等秧號子使國際友人大為陶醉。1994年,1在北京展覽館看蘇州園區(qū)模型展,聽到江南小曲后,問工作人員:“怎么不唱揚州小調《拔根蘆柴花》?”《茉莉花》風靡全國,人們能經常聽到它的優(yōu)美旋律。電影《小刀會》選用了它的曲調。意大利著名作曲家還把它移植到他的歌劇《圖蘭朵》中,在古城羅馬引起了轟動。《撒趟子撩在外》被運用到器樂曲和電視音樂中,20世紀5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布谷鳥又叫了》的插曲;后來,《百歲掛帥》等多部影視劇又選用了它的曲調;1980年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為亞洲民歌。1982年,《拔根蘆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等9首邵伯秧號子入選《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2006年11月1日,邵伯秧號子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