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臨北獅子舞,是一種集娛樂、武術、雜技、圖騰、競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
臨北獅子舞源于清末年間,主要流傳于五河縣臨北鄉(xiāng)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臨北獅子舞兼有南北方獅子舞的特點,形神兼?zhèn),帶有濃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屬中間地帶的獅子,顏色以青為主,又稱綠獅。舞蹈動作歡快簡捷,配器生動流暢,通過獅子的撲、閃、騰、挪,把獅子的獸性與靈性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舞獅人通過抓癢、親昵等動作,把獅子的喜、怒、哀、樂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單獅表演、雙獅及4只獅子以上的群獅表演。
臨北獅子舞一般在春節(jié)、春會和大的慶典中作廣場表演;颈硌菪问接谐錾健⒈P坡、過橋、登峰、產(chǎn)子、獻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撲、竄、跳、跌等高難度動作,表現(xiàn)獅子的勇猛、靈活、威風八面,同時又通過追球、撲球、盤球等細膩的表情性動作和舞姿,表現(xiàn)出獅子的溫馴、貪玩的一面。
臨北獅子舞是漢族民間舞蹈,經(jīng)回民演出后,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豐富了獅子舞的表現(xiàn)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當?shù)貏趧尤嗣褙S富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想象力,存儲了淮河流域回漢人民獨特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和民風民俗,是淮河流域優(yōu)秀的民間舞蹈文化之一。1954年,臨北獅子舞被層層推薦選拔參加全國首屆民間藝術調(diào)演,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