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縣的柳編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世代相傳,口傳心授,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傳和師傳兩種形式。主要特點是用柳條編制成生產(chǎn)生活用具、工藝品等。
柳條砍下后趁濕捋去皮,在陰涼處放置幾天,具有柔韌性后方能編制各種制品。柳編對濕度要求很嚴,一般情況下需到地窯中完成制作。柳編使用的工具均為藝人自制,主要有鐮刀、錐子(環(huán)錐、草錐)、麻繩、線刀。所有制品的大小、寬窄、式樣都靠藝人的制作靈感和制作經(jīng)驗。其制品有簸箕、籃子、圓簸籮、方簸籮、盒子簸籮、盛面粉用的八斗、結婚時女人用的八角盒子等。
隨著經(jīng)濟的日益活躍,柳編制品仍然廣泛用于人們的生活領域,并逐漸演變成了商品,成為了人們增收的一種渠道,在這些發(fā)展過程中,這一編制技藝也被完好無損地傳承了下來,現(xiàn)在廣宗有兩個村從事這個行業(yè)的人最多,其它村莊也有不少柳編能手,其中柳編規(guī)模最大的是葫蘆鄉(xiāng)大辛莊村,柳編技師占到了全村的60%,該村也因柳編而出名,俗稱“簸箕辛莊”。在這個村子里,幾乎所有人都會用柳條編東西,一根根普普通通的柳條在他們手里不小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漂亮既實用的工藝品。如放剛包好餃子的蓋墊、饅頭坊里用的簸籮等,以前還有筐子、籃子,現(xiàn)在的籃子被人們演變成了放置花卉的裝飾花籃,筐子演變成了塑料筐,炊梳演變成了塑料炊帚或鋼絲球,雖然好像這些新替代品用著更方便,但塑料遇熱反應與鋼絲屑卻又是對人身體的潛在威脅,所以現(xiàn)在,人們又理智地喜歡上了植物制品,這些柳條在柳樹生長中都是自然生長,生長和制作期間不用施用藥物,利用自身柔韌的特質(zhì)即可加工成形。
柳編制品集自然之美和創(chuàng)作之美于一體,充分展現(xiàn)了歷史、文化的精髓,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2008年6月,廣宗柳編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