迓鼓分花迓鼓(文迓鼓)、武迓鼓、丑迓鼓等。原為北宋的軍中歌舞!独m(xù)墨客揮犀》卷七記載:“王子醇初平熙河,邊陲寧靜,講武之暇,因教軍士為迓鼓戲,數(shù)年間遂盛行于世”。據(jù)史載,熙州之役的參戰(zhàn)將士多為河?xùn)|籍,今山西大部屬當(dāng)時河?xùn)|路,固是迓鼓傳入最早地區(qū)之一。陽泉一帶的武迓鼓為成套鑼鼓樂伴奏下走陳的舞蹈,有上三路、下三路之分;原與廟會、迎神儀仗隊及民間祭祀密切相關(guān)。鼓隊編列21人,分別持鼓、鈸、云鑼、小镲,邊舞邊奏,鼓點雄渾,舞姿古樸,陳法圖案變化巧妙。武迓鼓主要流行于平定縣東南部。由武迓鼓派生出的丑迓鼓,曾流行于平定城關(guān)一帶,民國年間尚有演出,今已失傳。文迓鼓為說唱歌舞型舞蹈,早期的表演中有花旦、丑角,吸收了花鼓戲及秧歌中的說白與歌唱,一目一曲,以舞、說、唱為序反復(fù)使用,近似鑼鼓說唱又別于鑼鼓說唱,流行于陽泉市郊區(qū)、城區(qū)和平定縣城關(guān)、盂縣南鄉(xiāng)一帶。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