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象”,又名“大象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廣場民間藝術。
據(jù)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編修的《宜城縣志》記載,最遲在清朝的后期,“趕象”舞蹈就盛行在宜城漢水以東的低山丘陵地區(qū)。然而根據(jù)當?shù)赜嘘P“趕象”舞起源的傳說,該舞形成的歷史應上推至春秋晚期。
傳說春秋晚期,南方某諸侯小國國王派遣了幾位使臣趕著大象,馱著珊瑚、珍珠、寶石等貢品,前往楚國國都(今宜城市南7.5公里處的楚皇城古城址)覲見楚昭王。當他們行至今宜城境內(nèi)的漢水東岸一個叫十里坪(今象鼻山)的地方時,天色已晚,不能渡漢水,便在此住下休息。不料一早醒來,使臣們發(fā)現(xiàn)大象連同所馱之物不知去向,杳無蹤影。如此一來,嚇的使臣們大驚失色,連忙在十里坪一帶尋找。一連找了好幾天,仍一無所獲,導致使臣們憂思成疾,終日顛狂,即便在尋找大象的路上也不停地學著大象的動作。即使這樣,使臣們?nèi)匀粵]有找著大象的蹤跡。又過了幾天后的一天清早,使臣們醒來后睜開雙眼感覺到他們所在的十里坪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原來是一夜之間,十里坪竟變成了一座酷似大象的山。他們認為這座山就是他們失蹤的大象變成的。于是便驚喜若狂,奔走相告,呼喚四鄉(xiāng)里的百姓前來觀看。使臣們告訴觀看的百姓,說這座山就是我們失蹤的大象變的,這是天意。至此,十里坪便更名為象鼻山。
大象失蹤的原因找到了,它變成了山。但使臣們的出使任務卻還沒有完成。為了不辱使命,使臣們便想辦法找當?shù)匕傩找獊碇褡雍筒计ゾ幹瞥纱笙蟮念^和象身子的外皮,一路由兩個人披戴,裝扮成大象西渡漢水,來到楚國國都,向楚昭王稟告了他們一路的經(jīng)歷和大象與貢品失蹤的情景,并摹仿大象的姿態(tài)、動作表演了象舞。如此一來,樂得楚國滿朝文武無不拍手叫好。楚昭王不僅沒有責怪使臣們,還當即傳旨,號令楚國上下皆習象舞。從此,象舞便在今宜城境內(nèi)流傳開來。
1989年,考古人員在漢水東岸的宜城流水鎮(zhèn)黃沖村出土了一件亞洲象牙的化石。據(jù)湖北省從事舊石器時1古的專家鑒定此化石距今大約有10萬年左右?梢,早在距今約10萬年前,今宜城市一帶是有大象的生存繁衍。
《國語·楚語上》中有“巴浦之犀、嫠、兕、象,其可盡乎”的記載。由此透露出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中游曾是多象之地的信息。聯(lián)系到《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和《楚辭·天問》“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的記載,具體解釋盡管有所不同,但大范圍內(nèi)的地理環(huán)境應是一致的,即古代的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都曾是產(chǎn)象之地。這也證明古代宜城是產(chǎn)象的。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昭王十一年,即公元前506年冬,逃到吳國去的楚國將軍伍子胥為報楚王的殺父殺兄之仇,帶領吳、蔡、唐三國組成的聯(lián)軍攻打楚國。三國聯(lián)軍很快就攻打到楚國郢都(今宜城的楚皇城古城址)城下,楚昭王帶著妹妹季芊和隨侍畀我、尹固逃出了郢都。正當他們一行涉渡睢水(今宜城境內(nèi)的蠻河)時,眼看聯(lián)軍就要追趕上來,楚昭王就命尹固在象的尾巴上拴上點燃的火把,然后再驅(qū)趕象群奔向聯(lián)軍的陣營,使聯(lián)軍大亂,楚昭王贏得了出逃的時間,最后逃到了漢水以東的隨國(今隨州市)。用大象作戰(zhàn),它充分說明象的數(shù)量不少,應是數(shù)以十計,甚至是百計,而且還需不斷地補充象源,進而證明,象不應是外地所貢之物,或是從外地引進之物,應是當?shù)厮a(chǎn)之物。
大象成為戰(zhàn)象,這在將戰(zhàn)爭與祭祀視為國之大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必定會受到人們的尊崇和喜愛。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人們對大象是何等的尊崇和喜愛了,他們在一定的場合下模仿大象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大象的雄狀和憨態(tài)可掬,與大象在一起表演娛樂,應是順理成章的事。至于這種娛樂表演是如何流入民間,成為廣場藝術,雖然沒有確切的記載,也無據(jù)可考。但我們推測可能是因“象”與“祥”諧音,“象”便成為人們?nèi)粘I钪谐绨莸摹凹椤敝,它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日子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跳象舞便是人們對這種向往和追求的真實情感的流露。
趕象舞最初由四個男子表演,即一人牽象,一人趕象,兩人扮象。牽象與趕象都扮成外國使臣模樣。到了清代,增加兩人扮成金童玉女,各持一桿燈籠。道具也有了新的發(fā)展,用竹篾、布制成象頭,用空心竹管制成象的鼻子,并在竹管內(nèi)插進一根用布條和棉花纏成疙瘩的木棒,舞時抽動木棒便吸水,推動木棒便可噴水(現(xiàn)又改用橡皮管或塑料管)。每當新春佳節(jié)到來和喜慶活動、豐收之后,鄉(xiāng)間就表演趕象舞,表演者走村串戶,沿途爆竹不絕。每到一家門前,這家人便拎出一桶水讓大象把水吸足了,然后朝觀看的人群噴出,這意味著噴灑吉祥。
趕象舞的舞蹈主要是模擬大象的神態(tài)動作。以“象擺鼻”、“象走步”、“順抬腿”等動作貫穿始終,構(gòu)成它剛健有力、詼諧可愛的風格。金童玉女手持燈籠以圓場、造型為主,伴以輔助性動作。
近些年來,宜城市花鼓戲劇團將趕象舞搬上了舞臺,并于2005年和2006年連續(xù)兩年在襄樊市舉辦的舞龍舞獅大賽暨民間藝術展演上進行了表演,分別獲得優(yōu)秀獎和一等獎。
趕象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