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磨調
“漢江磨調”俗稱“雙鼻浪”,是我國現存的古老器樂曲之一,主要流傳在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鎮(zhèn)、南營辦事處及漢江東岸一帶。始創(chuàng)于何時,已無文獻可考。僅按師承關系推算,宜城知名藝人有五代傳承人。最早一代藝人楊庭富生于1853年,卒于1936年,第二代藝人楊貴發(fā)生于1907年,卒年不詳,第三代藝人楊國芳生于1922年,卒于1999年,-藝人王生田生于1949年,第五代藝人張濤生于1985年。按五代傳承人推算,“漢江磨調”的歷史淵源可上溯到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
“漢江磨調”最初是由一人吹“雙鼻浪”,一人吹笙,一人打梆子,三人演奏,F在仍然是三人演奏,但一人吹“雙鼻浪”已演變成用十樣樂器交替演奏“漢江磨調”:即大嗩吶、中嗩吶、小嗩吶、小小嗩吶、大挪子、小挪子、口內卡哨、外卡哨、兩支雙鼻浪。十樣樂器交替使用,高、中、低音區(qū)層次分明,口內卡哨、外卡哨模擬人聲惟妙惟肖,地方特色鮮明、優(yōu)美動聽。
“漢江磨調”是以古老的傳統(tǒng)曲子為主體的變體,歷代藝人在傳承過程中雖有增減,但萬變不離其宗,尤其是“雙鼻浪”演奏三音列時,基本保留了原始風貌!皾h江磨調”的聯綴曲一般應用流水板,旋律細碎、節(jié)奏規(guī)范、技法繁雜。最精彩的華段是用“雙鼻浪”演奏三音列,將宮、商、角三音變換重復,形成三音列音圈象推磨似的旋轉,“漢江磨調”也因此而得名。
“漢江磨調”除登臺表演外,還用于婚嫁、生日、升學、房屋奠基、開業(yè)慶典等娛樂活動。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