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牧特依又叫“瑪牧偉爾”、“瑪牧”等,是彝族人民口頭流傳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經,主要起著典章制度、民族習慣法、教育啟迪、勸學勸說等作用。它以優(yōu)美的古彝語詩句,以富予哲理的格言句式,以教育、訓導、勸說的文化口吻,以智者、賢者、能者的思想,以培養(yǎng)優(yōu)良、賢能、文明、有道德者為目標,影響和維系著彝區(qū)社會幾千年的歷史。
【產生年代】
瑪牧特依是流傳于大小涼山彝族地區(qū)的重要彝語教育經典,是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代表。千百年來,瑪牧從全方位教育和規(guī)范著彝族人民,在涼山彝族教育乃至社會生活中有著不輕的分量。關于瑪牧的歷史淵源無法準確考證,結合其內容可以推測瑪牧是階級社會形成時的產物,它的流傳歷史已經很悠久。雖然,彝族民間有瑪牧的阿卡拉惹著作說、阿都爾普著作說和阿牛子普著作說,但根據(jù)它的內容、形式、社會功能、流傳情況等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瑪牧不可能是一人在一時一地的個體創(chuàng)作,而是千百年來彝族人民的經驗總匯,是彝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分布區(qū)域】
瑪牧特依主要流傳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處在東經100°03′—103°52′和北緯26°03′—29°18′之間,轄西昌、喜德、鹽源、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金陽、美姑、昭覺、冕寧、越西、甘洛、美姑、雷波和木里共17個縣市,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這片土地孕育了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斈撂匾涝谝妥迕耖g世代流傳,其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影響深遠。
除了涼山州以外,在樂山、攀枝花、雅安、甘孜和云南省寧蒗縣等彝族地區(qū)也有流傳。
【基本內容】
瑪牧特依又叫瑪牧,“瑪”意為教育、訓導、勸說之意;“牧”意為智慧、明智、優(yōu)良、賢德之意,瑪牧特依就是教育人們做事做人的經典語言,也譯為教育經典、教育經、訓世經、訓世詩等,是涼山彝族歷史文化的產物,斈恋闹饕獌热萦校
一、瑪牧以經典史詩的章節(jié)形式,按照彝族男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的年齡線索,分年齡段深刻闡述了現(xiàn)實之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規(guī)律,如“一輪十三歲,長肉未結實,椎骨未定型,人小心幼稚,馬駒踩不穩(wěn),人小思玩樂,一日跑九處……二十五六歲,生龍活虎樣,隨人能跟上,自逃能脫身,我飽以為別人飽,我餓以為別人餓,若智又若愚……”。
二、揭示了世界上矛盾無所不在,世間萬物皆可對立轉化的道理。如“天地之二者,日月相對立,星月來聯(lián)通,天地便相守;君與民之爭,糧谷起紛爭,用馬來沖解,君民則相和;親與戚兩家,聘禮傷和氣,牛羊來調和,親戚則相悅……”。
三、闡述了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規(guī)律的道理。
四、闡述了彝族奴隸社會里孜、摩、畢、呷、卓五種人的基本情況和相應職責。
五、瑪牧提倡人人平等,如“主子靠奴仆,莫要欺奴仆,也莫重主子,主子是個人,奴仆也是人……”。
六、說明不義之財不要貪的道理。
七、人需要學習和終生學習的道理。
八、向世人提出不要驕傲自大、不要盛氣凌人的道理。
九、向人間提倡文明禮貌,如“世間的人們,禮待朋友者,所往朋友多,禮待茲摩者,茲摩器重你,禮待家族者,家族敬重你,禮待親家者,親家樂聯(lián)姻……”。
十、講述尊老愛幼、勤勞為本、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道理。
十一、反對偷盜和淫賤的行為。如“貪財莫行偷,偷者割肉罰,偷者無尊嚴;貪吃莫撬屋,撬屋顯窮酸;貪色莫幼0,0幼無人格;饞肉莫偷雞,偷雞最低劣;偷錢換褲穿,穿著不光彩。子孫后代們,兒子莫起偷盜念,女子莫懷私奔心……”
十二、瑪牧有少樹敵、多交友之道。如“朋友多為好,敵人少為益,百友不為多,敵一莫謂少……”。
總的來講,瑪牧的內容廣泛,涉及歷史、地理、天文、歷法、習慣法、典章制度等各方面,包羅了彝族社會歷史等級關系、思想發(fā)展、辨證法、文明進步、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內容。有針對土司貴族的內容,有針對平民百姓的內容,有針對男人和女人分別應該做的事情。因此,瑪牧特依對不同階段、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準則。在社會全面進步、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瑪牧仍然可以起到應有的道德教育功能。
【基本特征】
一、教育性特征。
瑪牧特依的教育對象包括了兒童、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男人、女人、統(tǒng)治階級、平民百姓和社會生活等,在教育普通民眾的同時,還要同等教育統(tǒng)治階級。因此,瑪牧特依始終以教育為核心內容,始終站在超階級的立場上訓世教人,具有立場高度超俗,教育全面實用的特征。
二、哲理性特征。
瑪牧涵蓋了社會歷史、等級關系、思想發(fā)展、文明進步、風俗習慣、倫理道德、辯證法、習慣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豐富的內容,具有極強的哲理性。
三、分年齡段規(guī)范人的行為習慣的特征。
瑪牧特依的結構以年齡為經線、道德情操為緯線交叉而成。以每13個虛歲為一個年齡段,把1至99歲的人生歷程分為多個年齡段,準確論述人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隨之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要求,這就是瑪牧特依與其它民族的教育經的區(qū)別所在。
四、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瑪牧特依在四川彝區(qū)和云南部分彝區(qū)世代相傳,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民眾性,是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際關系行為準則、倫理道德思想的規(guī)范,具有深遠的影響。
【基本價值】
一、教育研究價值
瑪牧特依是在彝族人民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中自發(fā)產生的一種教育經,其教育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沒有固定的教育時間,教育形式完全生活化、自由化,其目的就是糾正人們的道德行為,培養(yǎng)人們掌握各種知識,教會人們如何做人。教育內容極其獨特豐富,思想內容貼近彝族人民,更貼近彝族人民的生活。瑪牧特依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最關鍵的是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融于生活,因此,這種教育資源易于傳誦,并且能夠及時地得到強化,使人們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接受到各種教育。瑪牧特依匯集彝族先民的思想、經驗之大成,隱含著終身教育的制度、范圍和含義,歷來都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尊從、學習、運用、傳承和保護,具有很強的思想啟迪和教育研究價值。
二、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和彝族習慣法研究價值。
瑪牧是一部影響涼山彝人世界觀、價值觀取向的世俗教育經典,是涼山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之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是彝族人思想道德的普遍尺度,對過去彝族社會各階層家支秩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研究彝族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和彝族習慣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哲學研究價值。
瑪牧作為一部長期流傳在彝族民間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經典,其思想深邃,內容豐富,并且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淵源,在歷史上曾經對維系彝族社會發(fā)揮過積極的不可替代的“德治”作用,瑪牧特依的思想維系了彝族社會幾千年,對豐富中國古代倫理道德文獻,對彝族社會倫理道德及人生觀、價值觀等起著重要作用,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研究價值。
四、傳承發(fā)展的價值。
瑪牧特依中的很多內容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可以古今通用,這些較好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應逐步加以研究,可以正確應用到現(xiàn)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交際公關教育等方方面面,為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因此,瑪牧還有傳承發(fā)展的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