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縣民歌是鳳縣民間音樂的一個縮影,在陜西鳳縣漢族民間音樂中,乃至在鳳縣漢族文化中占居首要地位,是陜西省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鳳縣古名鳳州,史載:“周興,鳳鳴于岐,翱翔至南而集,是以西岐曰鳳翔南岐曰鳳州!兵P州城南有南岐山,城東有鳳凰山。相傳有鳳棲其上,鳳州便以此而得名。
鳳縣地處秦嶺腹地,據(jù)《太平寰守記》載鳳縣“北接藩戎,東綿秦漢”。“大散拒其東,武休障其西,褒斜阻其南,秦嶺限其北。重崖矗嶂,隱然為蜀門重地”。鳳縣地處川陜,是陜甘交通要道,也是歷代兵家常爭之地。鳳縣境內(nèi)有著名的褒斜,陳倉、連云等古棧道。黃河文化與巴蜀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滲透和傳播。
歷代詩人杜甫、王維、陸游、楊慎等都在鳳縣的古棧道上寫下過著名的詩句。《志》載:宋科宗元年(1078年)時,曾降旨取百珠值于宮中,當(dāng)時的太守傅子平有《柳、手、酒三絕》詩贊曰;“珍珠不見小桃紅,遐想柔荑嫩剝蔥,唯有萬條羅帶綠,年年依舊舞春風(fēng)。”古鳳州城外有父子峪(猴石),祖?zhèn)魈泼骰誓咸訒r,曾有石猴父子敬酒,帝賜金帛而得名,“平木”的地名則為司馬懿平諸葛亮之假墓而得名。
鳳縣民歌(人們習(xí)慣稱為山歌)最平起源于西周時期,關(guān)于鳳縣民歌的起源HIA流傳著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相傳在西周時,有一只美麗的鳳凰與石鳥在這里自由自在的過著日子,有一個夏天,鳳凰為了救活一對被奴隸主逼上山來的青年夫妻,從遙遠(yuǎn)的東海邊上噙來一滴仙水,整整飛了七七四十九天,這只鳳凰沒吃一口東西,沒喝一口水,青年夫妻被救活了,美麗的鳳凰卻緊緊閉上了眼睛。
青年夫妻倆圍著鳳凰的尸流著淚,唱著歌,整整唱了七七四十九天,歌聲和眼淚匯成了一條大河,美麗的鳳凰終于扇動著翅膀,活過來了。從此,人們就唱著這動聽的從大山深處傳來的歌謠,伴隨著山民過了一年又一年,世代相傳至今。
鳳縣民歌曲調(diào)種類繁多,目前主要流傳著四大類:一是“下江調(diào)”,屬巴蜀韻味,主要流傳于鳳縣的三岔、南星、溫江寺等鄉(xiāng)鎮(zhèn)(湖廣口味濃);二是帶有明顯特征的“花兒”調(diào)山歌,主要流傳于鳳縣的張家窖村和唐藏鎮(zhèn)區(qū)域;三是帶有西秦曲調(diào)的“上江調(diào)”,主要流傳于鳳縣的平木、巖灣、河口等鄉(xiāng)鎮(zhèn)一帶;四是有地方“土著”特色的山歌,號子“土著”調(diào),主要流傳于平坎鎮(zhèn)和鳳州鎮(zhèn)一帶。
這四大類鳳縣民歌中,地方特色最濃的要屬“土著”調(diào)子,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沒有任何樂器伴奏,有一人唱、對唱和群體唱,均不受任何條件的約束,田間地頭,砍柴放牧、農(nóng)閑農(nóng)忙等想唱就唱!跋陆{(diào)”和“花兒”調(diào),不用樂器伴奏隨時可歌。而“上江調(diào)”有時也叫曲子,有樂器伴奏,曲調(diào)繁雜多變。如:“小河里漲水大河滿,小河里頭放篙桿,莫看我的篙桿小,小小篙桿撐大船”,“高高山上溜溜地,連種了三年好菜籽,端起了飯碗我想起了你,手顫著啪啪啦提不住筷子!钡鹊,形象鮮明的優(yōu)美民歌,既各自帶有較為明顯的地域特色,又同時在鳳縣山區(qū)民間長期廣為傳唱,深受群眾喜愛。
長期以來,鳳縣人民與民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無論生產(chǎn)勞動、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都少不了演唱山歌。尤其在山間行走,溝坡放牧,林中砍柴,下田勞作,茶余飯后都少不了山歌為伴。勞動號子給人以力量的動力;優(yōu)雅的山間小調(diào)給人們以神曠情怡的享受。在山歌中,人們忘掉了一切疲勞和煩惱。
鳳縣民歌抒發(fā)著勞動人民的愛和恨、苦于樂,寄托著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山民的生活、表達(dá)愛情和文化娛樂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