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tài)有近百種。歷史上,各地服飾區(qū)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瑯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qū)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jié)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銀制品和刺繡裝飾。
彝族服裝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從收取羊毛、紡成線、浸染,到織布、裁剪、刺繡,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
彝族婦女勤于刺繡,她們以直針花、三針顆、勾云等技巧將花紋和虎頭圖案融為一體,寓傳統(tǒng)的圖騰文化于花紋圖案之中。彝族婦女服飾:
頭 巾
頭巾,也稱頭帕,前后頂上共三塊,用青白兩種顏色的布做成,長、寬各五寸。每塊繡花三朵,頂上的一塊繡太陽歷或木瓜心,前后兩塊方字格,兩端吊燈籠穗,和寸到八寸,穗上串白色或黃色金屬小珠,花瓣分五彩成“虎口”。
彝族姑娘只梳一條辮子,婚后才梳兩條辮子,不攏髻,不纏足。統(tǒng)妝時先用青而帕包頭,在前客額加戴勒子,再蓋上頭巾,走起路來,穗子擺動,形若水浪。
長 衫
長衫,彝語叫“母舍”,也稱旗袍。前后四大塊。分領(lǐng)、托戶、排彎、袖、腰、擺等幾部分,以青藍色為主。胸前排彎的邊沿延腰至擺,周圍釘上自繡的花邊。花邊上的花紋粉團成菊瓣,五色相兼,中嵌木板 心,其工藝歸納為鑲、滾、繡、挑、染、拼、押、貼、抖、瞞十個字。下面兩個擺角和擺的中間勾云,圓形。黑底白線意為彝族太陽歷,取清濁之意,即清者為天,濁者為地。兩朵去之間繡木瓜心似銅鈴,劍形。兩側(cè)繡水浪紋路和圓點,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構(gòu)成宇宙。幾種圖形合在一起,儼若虎頭,栩栩如生,稱“卷草虎頭紋”,亦稱“草虎衣”。
老年婦女穿的衣服與青年姑娘和中年婦女的不同點是反托肩,只打排彎上的花邊,擺上不勾云。
彝族婦女古時著筒裙,約在道光年間才改裙著褲,以青藍色為主,褲腳鑲紅線巾寸許花邊,上繡太陽歷或木瓜心。
鞋 子
鞋子,以半統(tǒng)青布鞋為主,由四塊鞋幫拼成,即每只兩塊幫子。鞋尖繡三朵云,兩塊幫子合起來的云成虎頭圖案。鞋腰和鞋后跟每只勾云兩朵,黑白線。鞋尖兩塊鞋幫的中縫押一條布筋叫鞋鼻梁喻虎鼻。用布殼與白布先納成鞋底,待鞋幫做好,上線即成鞋子。
解放后,彝族婦女服飾在一些交通方便、文化發(fā)達的中心地區(qū)已近漢俗,但在邊遠的彝族聚居區(qū),仍可看到這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