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上元點燈”習(xí)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民族特色越來越濃。聽老一輩行家說,唐代時燈會是連上元前后各一日,共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從正月初八延長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點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游魂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沙坪上元點燈”延至今天,還保持著千百年的習(xí)俗,只是把從前的多日演變?yōu)榻裉斓囊蝗?節(jié)日氛圍更濃,各地伴有節(jié)慶活動,如:上元文化節(jié)、元宵燈會、唱地花鼓、大筒戲等。每逢上元節(jié),各家各戶砍芭蕉梗,對于芭蕉梗有較嚴的要求, 茶杯大,用菜刀切成厚度在五至10公分圓餅,也有用蘿卜切成和芭蕉梗差不多大小代用的。根據(jù)芭蕉或蘿卜餅的多少,買上蠟燭,有買5到8斤,有買10到20斤,大戶人家買上100斤不等,對于蠟燭有一定講究,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大了插不穩(wěn),小了不經(jīng)燒,一般為中號蠟燭,燃上30分鐘以上即可。天黑之前,家家戶戶陸陸續(xù)續(xù)把蠟燭插在芭蕉餅或蘿卜餅上,按照先神位、宗祠、屋內(nèi)屋外、祖墓、原野的順序擺放在各個點上,等天黑時依次點燃蠟燭,每處點完蠟燭都會燃放鞭炮、花炮或禮炮。祈天意,護蒼生,敬鬼神,唯愿新的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平平安安。
2019年,“沙坪上元點燈”列入第五批“常德市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