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鹽城),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傳統(tǒng)戲劇類項目;磩,亦稱“江淮戲”,流行于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qū)。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最初的淮劇,多為民間生活小戲,其主要唱調是在“門嘆詞”“香火戲”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淮調】(后稱【老淮調】)。在表演技藝和劇目上受徽劇和京劇影響頗深。
1912年,淮劇進入上海。1939年,著名演員筱文艷、何叫天等在【拉調】等唱腔的基礎上,新創(chuàng)出【自由調】。1942年,蘇北抗日根據(jù)地成立了鹽阜文工團等文藝演出團體,建立了“淮戲研究組”,不但創(chuàng)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爭的現(xiàn)代戲,也改革創(chuàng)出了【新淮調】【新悲調】等唱腔;磩〕怀陨锨徽{外,尚有【南昌調】【淮悲調】【十字調】【下河調】【葉子調】等曲調,以及部分來自民歌、小曲的調子,如【磨房調】【補缸調】【跳槽調】【八段錦】等。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在鹽阜“花鼓鑼”、“童子鑼”、“麒麟鑼”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整套伴唱鑼鼓,最終形成了本劇種成熟的“板腔體”聲腔體系三大主調【淮調】【自由調】【拉調】,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淮劇,她由歷史走來,她在保留劇種特點的基礎上,根據(jù)觀眾審美情趣的變化,不斷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和手法,在繼承中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