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燈又稱“車末妹”、“幺妹燈”、“車車燈”等,興于明末清初,演變過程中吸收了民間小調的因素而發(fā)展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成、渝兩地和西南漢族地區(qū)流布甚廣。
車燈以四川方言演唱,載歌載舞,唱腔旋律高亢激越,活潑歡快,易學易唱,流傳十分廣泛。表演時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車內,隨著手執(zhí)彩扇的“丑伴娘”的“領唱”和推車“車夫”或推船“艄翁”的“幫唱”而起步搖擺。唱詞多系即興編排而成,唱腔屬于板腔體,采用“起、平、落”曲式,平句分為“上平、下平”的對稱句式,便于唱述上仄聲、下平聲偶句詞格數(shù)千句唱詞,并增加前引、后綴、過門等。幫腔“金錢梅花落”或“荷花鬧海棠”是其特征性尾句。
車燈演唱以“四葉瓦”竹板和二胡等樂器伴奏,說唱曲調由單樂段發(fā)展為成套的多段式,強調中“平句”的“上下句”結構,多則達百十余句。
用以演唱人物故事,稱為“車燈調”。在演唱基礎上,車燈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系統(tǒng)的舞臺表演,以出場、亮相、臺步、身段等程式化動作來配合唱腔,演繹情節(jié)。車燈原有《懶漢和雞蛋》、《犟姑娘》、《一把米》等傳統(tǒng)曲目,新中國成立后又編創(chuàng)了《倆師徒》、《三峽紅燈》等反映新時代風貌的作品。目前,車燈藝術后繼乏人,漸趨衰微,亟待保護傳承。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