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板是川渝兩地民間傳統(tǒng)說唱曲藝品種之一。由快板、蓮花鬧演變而成。金錢板在新中國成立后進入新的發(fā)展期,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高潮。
金錢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塊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銅錢,除竹板敲打之聲,還能聽到銅錢相互碰撞的聲音。后來,為了便于制作,人們在金錢板的道具制作過程中取消了銅錢,金錢板就成了三塊小竹板。
金錢板表演以打、說、唱、演四種表現(xiàn)形式為主,演出由一人或數(shù)人進行,演員打、唱結合,輔以表演。打則打板,演員左右手分持三塊竹板,碰擊節(jié)拍與打出基本的“滴、打、垮”及多種花色音響,以渲染氣氛;唱則有說有唱,語言風趣,唱腔上口;表演則講究身法指爪,傳神達意。唱詞優(yōu)美,注重情節(jié)描寫,講究合轍押韻,句式可長可短,機動靈活,短短幾句便可將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曲目創(chuàng)作結構嚴謹。
金錢板主要唱詞大多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或歷史故事。如《四姐下凡》、《昭君出塞》、《孟姜女》、《秦香蓮》等。新中國成立以后,金錢板的唱段不僅有歷史、傳說類的,更增添了改作贊頌新人物或新事物的內(nèi)容,如《送貨下鄉(xiāng)》、《三過文化崗》、《插秧狀元》、《雷鋒》、《焦裕祿風雪訪貧》、《哪有閑空回娘家》等。
金錢板的特點是結構完整,音韻和諧,節(jié)奏明快,形象鮮明,道具簡單,演唱靈活。表演者可男可女,可老可少,且不擇場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金錢板這一門傳統(tǒng)藝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隨著老藝人的相繼謝世,演員隊伍青黃不接,很多表演技能沒有得到傳承。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