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鎦子》是流傳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吹打藝術。發(fā)源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洪渡鎮(zhèn)。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湘鄂渝黔四。ㄊ校┪淞晟絽^(qū),位于貴州省東北角,烏江下游。與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及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相連。
《打鎦子》又稱《打行李》、《拍鬧臺》,起源于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傳說鑼鼓響器乃張?zhí)鞄煱l(fā)明創(chuàng)造,嗩吶是八仙中的韓湘子所制,嗩吶原有兩姊妹,大嗩吶叫丘大村,小嗩吶取名丘小林。鑼鼓漢子與嗩吶姊妹經(jīng)月老介紹結合在一起,天宮的生活越加變得熱鬧非“凡”,有滋有味了。但是在唐武德年間,玉皇大帝巡游南天門時,發(fā)現(xiàn)人間死了人,到處陰氣沉沉,愁云慘霧,哭天嚎地,甚覺可憐,于是派八洞神仙下凡勸慰,并四處開展傳授吹吹打打文娛活動,使凡間熱鬧起來!洞蜴y子》還有個傳說:姜子牙歷經(jīng)磨難八十歲結婚,他覺得結婚雖然貧窮但應該熱鬧,于是找些鍋、碗、盆等物件進行有節(jié)奏的敲擊,氣氛大變,新郎新娘和參加婚禮的親朋享受到了“苦中有樂”的痛快淋漓。后來原始的娛樂通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形成了今天的《打鎦子》吹打藝術形式。
《打鎦子》以一面半邊鼓、一面大鑼、一面馬鑼、一面鉤鑼、一付鈸、二支大小銅號、大小兩支嗩吶組成,根據(jù)曲牌含義需要可增減樂器數(shù)量,曲牌種類約120多種。其樂聲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調式交替,快慢相宜,抑揚頓挫,扣人心弦!洞蜴y子》曲牌多AB段結構,由打頭子和打牌子構成,打頭子常用半邊鼓敲打,有時也用嗩吶吹引。半邊鼓打法難度大,常采雙簽子和左右手的食、中指關節(jié)敲擊。半邊鼓在打鎦子中處指揮地位。鎦子部分篇幅最長,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加上它的節(jié)奏固定不變,給人留下印象極為深刻,《打鎦子》由二鈸主奏,以活潑明快的“擠拔”見長,頭鈸則相應而行,隨聲附和,以迎合二鈸氣勢,大鈸則以神脈落韻為最,欲稱填鑼,所以器樂配合如一,由三聲部變四聲部,在總譜中并無固定旋律,一則橫、一則縱,即吹打出各種生活曲牌,或含情脈脈,或雷霆萬鈞,千變萬化,描繪出各種復雜的主題,給人以燥樂清音的感受。在情緒和速度的處理上,根據(jù)曲牌內容所需,打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以繪聲、繪神、繪意的特征,模擬自然界各種音響、舉止、儀態(tài)等,體現(xiàn)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打鎦子》傳統(tǒng)吹打藝術是由陳家班子傳承至今,傳承譜系:陳同元→陳同林→陳慶發(fā)→陳慶!愄珜W等(共有二十一代)。
《打鎦子》多服務于婚喪嫁娶、豐收喜慶、節(jié)日打鬧等民間活動,堂屋小院,茶余飯后,人們都可隨興吹打,伴以土家歌謠、民間舞蹈、民歌山歌結合起來,對吹、對打、對唱,互相鼓勁傳情,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更是熱鬧非凡!洞蜴y子》擊鼓手變化多端,扶捷舒緩,大鑼、馬鑼、勾鑼、動作忽高忽低,左右挪動,相互挑逗、動作隨心潮加重加大。嗩吶搖擺晃動,時而刺向天空,時而指向大地,腮幫起伏有致,樂聲婉轉悠揚,近炸耳膜,十里聞其聲。大氣與嗩吶動作相似,只是遲緩,其音迥異,浮厚圓潤,咆哮如雷!洞蜴y子》人雖不多,吹打合一之樂聲震耳欲聾,熱烈歡快,悠揚委婉,如訴如泣,催人奮進,促人高興,情之紐帶,和諧之音,動似舞蹈,行云如水,整體粗獷,局部豪放,不乏纏綿,情深意長。
《打鎦子》藝術自起源于唐朝武德年間,現(xiàn)傳至陳家班子的陳慶發(fā)、陳慶福、陳太學等人。20世紀90年代,縣文化館辛代康、譚培元等同志多次進行調查,由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錄像資料,只有幾張圖片和文字資料,F(xiàn)隨著《打鎦子》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人年事已高,且年青人中無人愿學習這一民間藝術,《打鎦子》面臨著傳承危機。
信息來源:省非遺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