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瑪縣藏家碉樓是當(dāng)?shù)夭孛裼煤煌痢⑹瘔K和木料筑造的別具民族特色的居所。這里的藏家碉樓,藏語稱為“夸日”,大致可分為三種:要隘碉、烽火碉、家碉。
班瑪縣藏家碉樓建筑風(fēng)格分為4種:木式、石式、石木混合式、新式。多建于向陽坡地,一般都傍山,外形呈階梯形,“干欄式”建筑。平頂,外形厚重、穩(wěn)固,一般分為兩層或三層,上層堆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養(yǎng)牲畜,建筑整體高約十米,屋面多為平頂,墻體石、木交錯,隙間夾雜黃土砌制而成。一層畜棚為四梁八柱。各樓層由獨木梯銜接,其特點是:單跑,坡度45至60度,獨木梯由整根原木做成,一面砍平便于平穩(wěn),一面鑿出梯槽,可以隨意挪動。二層主要由居室、堂屋、廚房、走廊組成,房與房之間用橫木墻體隔開,外墻留有窗戶和煙道,煙道口均為三角形,留于后墻。窗戶建于側(cè)墻,其形外小內(nèi)大、長方形。走廊寬約一米,外沿由柳條編制而成,冬暖夏涼。三層為經(jīng)堂及庫房,外墻設(shè)有瞭望口。墻體、門窗、天棚、獨木梯均為本色,不刷油漆,建造時由藏族專門的石匠修建,在建筑過程中,不吊線、不繪圖,全憑經(jīng)驗,信手其成。壁面光滑平整、不留縫隙。
班瑪藏族碉樓營造技藝在繼承和發(fā)揚(yáng)了本民族碉樓技藝的同時,將藏、羌碉樓營造技藝進(jìn)行了改進(jìn)和升華,形成了班瑪獨具特色的碉樓營造技藝,使這種古老的石砌建筑成為有利于當(dāng)?shù)厝撕椭C棲居的最佳形式。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