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蓮燈又稱“九蓮燈”、“耍燈”、“花果燈”,是一種古老的燈舞民間藝術,流傳在晉中和順,晉東南高平、沁水、陵川等地。
和順跑蓮燈主要講楊袞《火山王搶親》的故事,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們的代代傳承和發(fā)展,已經成為活躍在鄉(xiāng)村街頭,宅前場院內的民間燈舞藝術形式。關于其起源說法有二:一是源于古代軍隊戰(zhàn)前以戈、鉞舉起燈火,招魂盟誓的祭祀活動;二是上元節(jié)張燈俗走- 的古老形式,因表演者手持花燈,花燈周圍用五色小蓮裝飾而得名。
跑蓮燈參演人數不限,但一定是雙數(最少40人)。舞步和場面結合變化多樣,走、跑、跳是基礎動作,隨著音樂和鼓點的起伏,它的舞步和道具擺動形成各種各樣的畫面,如老龍盤窩、二餅、三環(huán)套、蒜辮、四門斗等陣式。曲調來自當地民間傳統(tǒng)鑼鼓點、小調、吹打樂,以嗩吶、笙為主,樂曲有《大開門》、《游場子》、《坐帳調》、《趕緊板》等,打擊樂以大鑼、大鼓為主,鑼鼓點有[七鑼]、[五鑼]、[三鑼]、[跳鑼]等;羰且援數卮笊缴咸禺a的一種荊條枝通過藝人們手工扎制成型,再用五色紙裱糊,并在上面剪出民間傳統(tǒng)窗花,特制成民間蓮花燈道具。人物形象為大大王花臉(紅臉)頭戴反王盔,紅胡子,戴雙翎,里穿紅靠,外穿綠蟒袍,手拿帥旗令箭,袖里藏有走線銅錘。二大王三花臉,八字胡,頭戴蒜臼盔,只帶一根雞翎,身穿半身黑大褂,手拿一個木瓜錘。兩個活嗦鬼(哆嗦的意思),喳喳胡,頭戴貓頭盔,外披皮毛,手拿木 (古 ),走燈的兵都手拿蓮花燈。演到高潮時,隨著歡快的鑼鼓,隊形的變換,盞盞燈籠恰如流星飛轉,火龍盤旋,場面壯觀。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