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順刺繡是流傳于山西省和順縣的傳統(tǒng)美術表現(xiàn)形式,因其是在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通過運針將繡線織成各種圖案,又稱和順牽繡。和順牽繡圖案純樸、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夸張、針法多樣、繡工精致。作品多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墊、肚兜、帽子、耳套、枕頭、荷包、針線包、粉線袋、鑰匙套、坐墊、香包等,圖案多以蓮生貴子、二龍戲珠、十二生肖、福海無邊、祥龍獻瑞、丹鳳朝陽、五子奪蓮、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鳳凰……[詳細] |
![]() | 鳳臺小戲源于明末清初,是一個劇目短小精悍、音樂清脆明快、表演細膩雅致、服飾道具輕便的小劇種。它產生于太行山脊和順縣鳳臺村,活躍在晉中東部山區(qū),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鳳臺小戲最初由家傳式的說唱形式發(fā)展而來,演出內容也多是一些民間曲調和片段詞曲,如《張生和鶯鶯》、《占花魁》、《紅娘下書》、《八角鼓》等劇目。經過藝人們的不斷完善,到了明末已經形成曲調清雅流暢、劇情簡練完整、人物角色豐富、詩詞雅俗共賞……[詳細] |
![]() | 夫子嶺弦腔流傳于和順縣東鄉(xiāng)夫子嶺村一帶,系河北絲弦戲的一個分支,民間又稱其為“先先腔”。據(jù)當?shù)厮嚾丝谑,弦腔是明末由一位河北落魄藝人帶過來的,傳入后與當?shù)孛窀、方言融合,形成獨特風格,相沿至今約300余年。弦腔屬于弦索聲腔系統(tǒng),是板腔體的組織形式。常用的板式有二板、三板、慢板、介板、甩板、落板等,所有板式(除了甩腔與青葉外)都可分別在不同的調高上演唱。調式分越調和關調,越調為G宮調式,關調為G微調……[詳細] |
![]() | 跑蓮燈又稱“九蓮燈”、“耍燈”、“花果燈”,是一種古老的燈舞民間藝術,流傳在晉中和順,晉東南高平、沁水、陵川等地。和順跑蓮燈主要講楊袞《火山王搶親》的故事,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們的代代傳承和發(fā)展,已經成為活躍在鄉(xiāng)村街頭,宅前場院內的民間燈舞藝術形式。關于其起源說法有二:一是源于古代軍隊戰(zhàn)前以戈、鉞舉起燈火,招魂盟誓的祭祀活動;二是上元節(jié)張燈俗走- 的古老形式,因表演者手持花燈,花燈周圍用五色小蓮裝飾而……[詳細] |
![]() |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余三個分別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與該傳說相關的節(jié)日是七夕節(jié)。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1他,他1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楹,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詳細] |
![]() | 最早從和順境內開始流傳到山西,然后流傳到陜西一帶。 歷史沿革: 五谷畫是利用純天然且?guī)в蟹枷銡庀⒌闹参锕麑?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形式。 這類貼畫,古已有之。據(jù)傳明清時期,源于陜西關中。它是勞動人民為祈盼五谷豐收,天下太平,過上吃飽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種民間工藝品。也曾作為地方官上京為民請命奉上的特殊珍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