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與鏡湖故事是產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廣泛流傳于蕪湖地區(qū)的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它記錄了南宋著名詩人張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澇、造福桑梓的一段歷史。蕪湖地區(qū)溝塘縱橫、水系發(fā)達,平均海拔僅為6-10米,東北高、西南底,地勢低洼,丘阜林立。宋代,在雞毛山小高地上建立了夯土型蕪湖古城。南宋初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興起,大舉南下。江淮之間烽火狼煙、生靈涂炭。公元1143年(紹興十三年)為避戰(zhàn)亂,12歲的張孝祥隨父張祁從世居歷陽烏江(今和縣烏江鎮(zhèn))雞籠山舉族南遷至蕪湖城西之升仙橋西(今長街狀元坊),聚族而居。其時,蕪湖城西一帶,南鄰青弋江、北依赭山、西靠范羅山、東為城池高地,乃三面高地環(huán)抱之中的一片水鄉(xiāng)。在此,張家擁有數(shù)百畝田地,是遠近聞名的耕讀之家。少年的張孝祥在這崗阜水鄉(xiāng)的環(huán)境中開始了讀圣賢書、走科舉路的人生旅途。23歲時張孝祥科舉及第,走上了為官從政之道。張孝祥是一個胸懷報國之志、心系百姓疾苦的文人,他務實敢為、為政有治績;然其生性耿直“立朝抗論,與人主爭是非,不允不已”難以為朝廷所容納,數(shù)次被貶。紹興三十一年(1161),張孝祥第一次罷官回蕪,面對本地“兩般種田一般苦,一處祈晴一祈雨。去年水大高田熟,低田不收一粒谷”的農業(yè)生產狀況,捐出了自家良田百畝,挖掘成湖。人工湖開鑿成功后,他將此湖命名為“陶塘”,以志其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的崇敬之情。“陶塘”即為今天的鏡湖。從此,鏡湖——這片人工湖伴隨著蕪湖這座城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fā)揮了調節(jié)生態(tài)、發(fā)展經濟、美化環(huán)境等多種功能,為蕪湖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張孝祥捐田造湖的故事,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極高的人文價值,它包含了蕪湖傳統(tǒng)文化的多種優(yōu)秀元素,即:“天人合一”的質樸生態(tài)意識和實用主義的美學觀,以及蕪湖人民敬德?lián)P善的積極價值取向;具有膾炙人口的感染力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積極的社會倫理價值,是蕪湖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精神遺產。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