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蝦鬧鲇"又名"五蝦鬧鯰"、"五蝦戲鲇"、"蝦子燈"等,是一種群眾自娛性的民間舞蹈形式,流傳于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鎮(zhèn)。
“五蝦鬧鲇”為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質(zhì)文化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俗稱“蝦子燈”、“玩蝦子”,是在荊州流傳多年在街頭廣場表演的一種民間彩燈舞蹈。以荊州市中心城區(qū)、洪湖市等地為盛。清代“五蝦鬧鲇”便盛行于荊州了。舊時,荊州城區(qū)會玩“五蝦鬧鲇”的以制鞋工人居多。清光緒以后洪湖市峰口鎮(zhèn)盛行玩“五蝦鬧鲇”。
蝦子燈和鲇魚燈均用竹篾扎制,用綢布裱糊裝飾而成!拔r”身可彎曲,“鲇魚”頭、尾、鰭可擺動,造型十分生動。
兩人舞“蝦”,一人舞“鲇”,共11人表演,以極具荊州地方特色的打擊樂伴奏。舞蝦子燈的主要動作有“地花”、“頂花”、“腰花”、“邊花”、“面花”等。“鲇魚”的主要動作有“游”、“入洞”、“跳龍門”、“冪水”等。隊形變化有“雙門”、“雙翅”、“馬鞍”、“菊花開”等等!拔逦r”寓意“五行”、“五方”,“鬧鲇”與“鬧年”諧音,“五蝦鬧鲇”故有萬物共榮迎新春,普天同慶鬧新年之意。
“五蝦鬧鲇”表演時,鑼鼓喧天,蝦子滿場歡蹦亂跳,鲇魚在群蝦中遨游騰躍,熱鬧非常,反映了人們對眾生和諧共處的追求。“五蝦鬧鲇”極具濃郁的水鄉(xiāng)氣息和荊楚地方特色。蝦子燈、鲇魚燈造型生動,人燈融為一體,動物彩燈舞蹈形似、靈巧、流暢、優(yōu)美的藝術(shù)特色十分突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信息來源:荊州市群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