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橋鎮(zhèn)位于文安縣城北20公里處,座落在大清河畔的千里堤上,為河北省沿大清河重鎮(zhèn)之一。漢朝建鎮(zhèn),原名是八姓莊,后因宋代文學家蘇徇曾在文安任主薄,故改名為蘇橋。
蘇橋花叉會創(chuàng)辦于同治年間,花叉是古代兵器之一,也用來古代宮庭中的娛樂,儀仗工具。后漢三國時期,即有一些武士習練耍叉,列隊表演叉技,后來漸漸傳入民間,成為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雜技形式之一。清末民初蘇橋鎮(zhèn)靳文斌承上啟下,將通背、太極、花叉三技融為一體,創(chuàng)辦蘇橋飛叉會,除在地面表演,還能只在方凳上用雙腿表演,不但能表演單叉,還能表演雙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1951年,中國民間曲藝慰問演出團將赴朝慰問志愿軍,團長常寶堃(藝名小磨菇)親自到蘇橋找到靳月庭,邀他赴朝演出。到丹東后,因得嚴重痢疾滯留丹東未能成行;貋砗髠鞅炬(zhèn)弟子狄希彭、趙景田等14人及霸縣王樹芳、王克藝、范景全、高寅等弟子。
蘇橋飛叉會成員全部都是農民。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變化,農民在農閑季節(jié)從事商業(yè)貿易和勞動力輸出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經濟問題成為困擾蘇橋飛叉會的頭等大事。沒有經濟收入,就沒有人愿意學,加之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表演上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父母都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使傳承嚴重受阻,導致蘇橋飛叉會失去市場,特別是受到年輕人的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