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灘里村位于文安縣城東北40華里,西灘里歷史悠久,質樸的民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而文明的西灘里村民,古音樂就誕生在這片熱土上。
西灘里古音樂是我國現(xiàn)存的古老音樂之一,據(jù)考證,音樂會形成于明朝末年,屬寺廟音樂。演奏時,樂手圍長桌而坐,持管者坐在中間。樂器由管子領奏,笙、笛子、云羅及打擊樂器配合,單獨演奏打擊樂合奏時鼓居中,鈸、鐃及鐺子、小镲分坐在鼓手兩側。所吹的主要曲目有《春秋悲》、《功名酒》、《尖字小辭曹》、《尖字大辭曹》、《苦音歌》、《小五字調小曲》、《下山虎》、《大下山虎》、《合四拍》《剎板》、《琵琶令》、《四字調小曲》、《三公贊》、《五子調》、《六子調》,等二十多首。古音樂演奏常以喪事為主,每年逢年初一采用行走吹奏方式上廟敬香為紀念,周圍村鎮(zhèn)有廟會慶典也到會慶祝演奏。
會里現(xiàn)存的一套云鑼、笙、九孔管都有三百年的歷史,一個小鼓也有近二百年的歷史。西灘里古音樂,傳承至今已四百余年,特有的音樂曲譜價值無量,加之有較嚴格的傳承方式,樂手技藝精湛,所以西灘里古音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91年開始,中國文化部社會文化司音樂研究所的專家多次來音樂會考察,專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1994年,西灘里音樂會被列入《中國音樂年鑒》一書。
解放后,各級文化部門十分重視西灘里音樂會,給予扶植和拯救,但發(fā)展現(xiàn)狀卻遠不盡人意。一是樂師老齡化,由于此樂譜拘于樂師口傳心記,無有現(xiàn)代的樂理樂譜知識,學習古樂并不容易。二是后備力量匱乏,近年來由于新興娛樂項目的興起和受經(jīng)濟利益驅動,愿學的人很少。三是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給予的扶植、幫助還不盡人意。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