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除柳俗稱趕柳,是一種帶有劇情表演的民間舞蹈,相傳在清末前就流傳于安徽省太湖縣大別山區(qū)望天鄉(xiāng)及湖北英山一帶,從業(yè)人員大多是農民和農村手工業(yè)者。
羅漢除柳的故事情節(jié)是千年古柳成精,化成美女,纏住貨郎,妄想吮吸其精血,以修成正果。事被土地公、土地婆發(fā)現(xiàn),請來大肚羅漢以鎮(zhèn)妖法寶珠拯救貨郎,除掉柳樹精。全劇共有五個人物:貨郎、羅漢、土地公、土地婆、柳樹精。除貨郎是人,其它人物不是神就是妖,頭戴面具表演。舞蹈動作幅度大、樸實、幽默,情節(jié)生動,富有鮮明的人物個性。伴奏為打擊樂。樂器有鼓、高音大鑼、大鐃、馬鑼、小鑼、小镲。
解放前,由于兵慌馬亂,民不聊生,“羅漢除柳”風雨飄搖,朝不保夕,長期停止活動,已瀕于絕跡。解放后,民間舞蹈得到了扶持,羅漢除柳在望天鄉(xiāng)一帶盛為流傳,每逢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大好年景正月初一至十五,即隨燈會在廣場演出,“羅漢除柳”是燈會中不可少的節(jié)目。民間有句老話,“出燈必除柳”,如因故不出,整個燈會就要延期,甚至停止舉行,可見該舞蹈在民間影響之深。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