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縣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h城南廂南大王莊村系洪武年間(約1380年)始建。該地地勢低洼,歷史上盛產高粱,一般手巧的家庭婦女,取其秸稈釘制蓋板或小淺,放置食品。
永清縣的扎刻就是用上乘的高粱秸稈,以卡尺、剪子、錐子、刀子、竹簽和油燈為工具,靠手工攢裝、扎刻而成各類工藝品,從傳統(tǒng)的蟈蟈籠、秸稈花燈、到扎刻各類仿古建筑模型,都需要精工細做,屬于典型的民間手工技藝。
目前,永清扎刻代表人物徐艷豐,為我國秸稈扎刻的大師。20世紀60年代,他偶然發(fā)現(xiàn)的南大王莊老漢高善福用高粱秸稈扎成的蟈蟈籠子,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先把一個籠窩發(fā)展成八個籠窩,又另辟蹊徑,把扎蟈蟈籠子變成扎刻花燈、古建筑模型等。20世紀70年代,徐艷豐扎刻技藝日臻完美,得到了國家和有關部門的肯定,其作品出世,國人贊許,外國友人青睞。四十年來,他扎刻大小作品七十余件,件件精品,其中《天安門》以國禮贈與日本長野縣收藏;《佛香閣》和《故宮角樓》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黃鶴樓》由中國對外展覽公司,送往加拿大多倫多展出!段靼茬姌恰贰ⅰ逗幽嫌訃隆贰ⅰ度f壽亭》、《國子鑒牌坊》等作品,分別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際友人收藏。
永清扎刻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仿古建筑的結構特征;二是平衡、穩(wěn)定的物理性特征;三是榫、槽、角度的幾何特征;四是中國古建筑的觀賞性特征;五是“六節(jié)穩(wěn)固”的創(chuàng)作性特征。永清扎刻手工技藝精美絕倫,不僅實用價值、藝術觀賞價值高,科學研究價值也很高,涉及幾何學、物理學、力學、建筑學等。
徐艷豐的扎刻工藝在繼承前人扎制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獨樹一幟,但他身單力孤,身體狀況欠佳。兩名弟子剛剛入門,傳承狀況不容樂觀,急需傳承和保護。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