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鼓是一個流傳在皖、蘇兩省河域間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時所用的伴奏用鼓——而起名端鼓。端鼓的起源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而難以詳考。據(jù)傳與當年唐王李世民舉辦盛大的水陸大會有關,源于當時的演唱,端鼓藝人的產(chǎn)生和其它曲藝曲種藝人的產(chǎn)生也有很大區(qū)別,多為家傳,極少師授,最根本的規(guī)律就是學端鼓的藝人都有極其相似的遭遇,即幼時曾得過一場較難治愈的大病,在求醫(yī)無方的情況下,到廟里拜神求仙,并許愿病愈后學唱端鼓。而其他無此遭遇的人是不學此藝的。這里就包含著沒有冤死而愿為超度其他冤魂盡力的意思。這種延續(xù)規(guī)律,至今沒變。端鼓的演唱形式近乎于戲劇,即以唱為主,兼有角色扮演,但又不似戲劇中具備完整的程式及生、旦、凈、末等行當。根據(jù)船民們勞動,生活習慣,他們多在九、十、冬、臘月進入休閑。水上人家如有紅白喜事、祭典活動等,也多在這個時期操辦,所以端鼓也只在這個時期活動,并以祭典為名,行民間娛樂之實。端鼓技藝的傳授,多為家傳,少有師授,端鼓的唱腔全部用鼓伴奏,故只有鼓譜而無曲譜,唱腔亦只分男音、女音兩個調(diào)子,沒有曲牌之分。端鼓被挖掘出來后入編《安徽省曲藝志》,一九九七年參加省第四屆花鼓燈調(diào)演的端鼓《豐收漁鼓》榮獲演出二等獎。